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学生险为何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2012年02月19日 06:58   来源:京华时报    秦宁

  缴保险却索赔无门的背后,凸显了制度之失。学生险沦为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境地,原因在于保险公司利润少了。

  近日,绍兴象纬幼儿园学生黄皓从幼儿园楼梯上摔下导致颅内出血。家长花了几万元,大多数由学校垫付。后来想到去年曾给学校缴过45元平安保险,多方打听,但保险公司根本不来保。记者经调查发现,在当地多家中小学及幼儿园,已发生多起类似事件,相关学生家长想讨个说法,可教育局和保险公司有分歧。

  缴平安保险费,图的就是保平安。现如今,学生出了意外,保险公司却做了甩手掌柜。但不必把板子全都打在保险公司身上,它们觉得“无辜”——学生根本就没与保险公司签订参保合同,学生的保险费并没有缴到保险公司手里,还躺在学校那里。学校也觉得挺“委屈”,不是它们故意扣留,而是保险公司故意不收。

  保险公司之所以拒收,原因很简单,它们认为绍兴县学生平安险收入过低,已出现亏损,故此想提高保费,由每生45元涨到60元,但县教育局坚决反对。如此一来,这一事件就陷入了“神仙打架、百姓遭殃”的老故事窠臼之中。

  保险公司到底有没有亏损,该不该提高保费,自己说了不算,更不能自私到牺牲学生利益。教育主管部门也不能一拒了之,更不能将学生参保搁置起来,造成学生“失保”不知情、出险后难理赔。

  双方斗来斗去,没有赢家,但有最大的输家,这就是学生。学生自我保护能力较差,遭遇风险的几率较高,意外伤害已成为我国14岁以下儿童的第一死因。学生缴纳平安险,就是为了提高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也减轻学生压力。如今保费交了,却无法理赔,让孩子和家长“很受伤”。

  更应该看到的是,缴保险却索赔无门的背后,凸显了制度之失。

  以往,学生险是保险公司争抢的“肥肉”,究其因,有利可图——学生险虽然低费率,但低保障;而现在,不少保险公司把学生险当成“鸡肋”,学生险沦为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境地,原因在于保险公司利润少了。由此便牵扯到两个命题,其一,保险公司该不该一味向钱看?其二,一旦出现保险公司拒绝为学生保险的情况,监管部门该如何处置?

  现行《保险法》规定:“从事保险活动必须遵循自愿原则”,是否购买学生平安险,学生和家长说了算,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无权强制学生购买。换言之,法律规定了保险公司不能强制学生购买平安险,但没有规定保险公司该不该拒绝学生参加。学生缴了保险却难理赔的事件提醒监管部门,应该及时弥补制度之失。

  相关报道见昨天14版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京华网(www.jinghua.cn)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