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漠视学生归属感,大学文化传承与谁?

2012年02月15日 07:56   来源:红网   刘义杰

  “两所大学宣传片对比分析,耶鲁的优势是人,北大的优势是景;耶鲁的自信是当下,北大的自信是历史。”近日,网友“光头王凯”发微博,公布了北大宣传片与耶鲁大学宣传片的视频链接,并对两所大学宣传片的优势进行了比较。(2月14日《新京报》)

  俗话说,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由此来说,一些人所谓的“不过是两个宣传片,很难说明什么”的观点是立不住的,这东西和个人也是一样,言谈举止怎能不反应其内涵呢?实际上,拍摄北大宣传片的北大艺术学院陈宇副教授称,“两个宣传片因为拍片目的不同”,尽管其说,耶鲁是“招生”,而北大是艺术片,可难道大学宣传片不为了招生,那为了啥?抒发北大人的自豪吗?

  退一步讲,就算两所大学视角不同,但我们却不能忽略了两个宣传片却引发网友热议的原因,换句话说,网友之所以争议,说明大家是比较喜欢耶鲁的宣传片,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就不能拍出这样的片子呢?在此,我觉得至少能看出两个问题,一者,学校的生命线是生源,为何北大不做公众喜欢的宣传片,而耶鲁如此?在此我们的大学是不是存在弊端?二者,更是我所担心的,宣传片选景大于人,这景有没有“背景”的解释,即北大如何撇掉,我国大学教育存在的进大学不过是整个文凭,也就是借大学的背景与声名的社会弊端?

  实际上,景的“背景”解释如同“我爸是李刚”的背景论,我想才是网友真正担忧的东西,而长时间以来,我们的大学过分地看重政绩,而忽略了学生这个真正的主体,这才是网友见到如此新闻便禁不住“胡思乱想”的原因。这也不禁让人想起了前段时间在微博上十分被看重的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个宣传片,其之所以被看重,是因为其片子都围绕着主人翁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少了宏大的叙事,个人这一主角被凸显出来,成为学校思考和运转的中心。

  正如一网友所言,“我们不能说北大一定比耶鲁差,但我们大学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值得我们思考。”我想这才是一种中肯的态度,进一步讲,我们一直说传承,那么,你到底有没有提出过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呢?有没有想过学生的归属感,也就是,忽略了受众学生,你的大学文化又能传给谁呢?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