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今年经济工作的形势并不乐观,面临的矛盾和困难决不比前几年少。相反,在政府投资手段不能再大力度使用的情况下,如何应对困难、克服矛盾、实现经济平稳增长,是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要搞活实体经济,激活民间投资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近年来,实体经济出现了投资不旺、基础不牢、资本“空心化”的倾向,主要原因就是大量民间资本撤离实体经济。民间资本撤离实体经济的原因,一方面是房地产、民间金融等虚拟经济领域暴利横行,诱发了民间投资者的逐利冲动,使资本纷纷撤离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则是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恶劣,特别是融资环境、税收环境,让多数涉及实体经济的民间投资者举步维艰,生存都出现了困难。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如果民间投资继续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甚至继续撤离实体经济,要想让实体经济出现快速复苏,让经济尽快摆脱困境,是十分困难的,也是不太现实的。因为,中国经济的结构和构成告诉我们,只有激活民间投资,让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才会扎实,经济走出困境的条件才会具备。
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想激活民间投资,让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不仅需要舆论上的宣传和引导,更需要实质性措施的推动和指导。显然,放宽和放活垄断领域,让民间投资不再局限于普通制造业、一般制造业,是能否激活民间投资的关键。因为,无论从资本的本质来看,还是从市场的公平来看,让民间投资进入垄断领域,都是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只有让民间投资者尝到甜头,让异端投资者感到有利可图,有市场可以拓展,才能有效激活异端投资者的投资热情,民间资本才有可能不再热心于投机和炒作。
应当说,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出台的“新36条”,是力度很大的一项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特别在如何进入垄断领域方面,不仅有政策、有要求,而且把任务分解到了各相关职能部门。但是,从实施以来的情况看,效果并不明显,就象温家宝总理所说,遇到了“玻璃门”和“弹簧门”。如何让这扇门真正打开,让民间资本真正进入垄断领域,需要有更加具体和具可操作性的措施和办法。这些措施和办法,不仅要让民间资本能够进入垄断领域,更要让民间资本在垄断领域能够活下去。这方面,民营航空领域带给民间投资者的心理创伤和影响是比较严重的。
这就带来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用活用好政策的问题。因为,无论是“新36条”还是以前出台的一些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单就政策本身而言,都能够对激活民间投资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新36条”,开放度是很高的。关键在于,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常常遭遇“肠梗阻”,即所说的“玻璃门”、“弹簧门”,很难真正落实到位。
就金融政策而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喊了不知多少年了,相差的政策、文件,也是出了一大堆,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甚至更加严重了,以至于民间借贷几乎统治了中小企业融资。而民间借贷由于成本过高,导致多数涉足民间借贷的中小企业,都陷入了困境,甚至出现了不少企业老板跑路、跳楼、自杀等方面的问题。这样的结果,不仅严重影响民间投资者投资实体产业的积极性,而且严重影响经济的稳定性、可持续性。
相反,如果在政策上对民间资本涉足金融领域开放一些,组建一些诸如村镇银行、创业银行、科技银行、投资银行等民间中小银行,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就能得到较大的改善,融资难的问题也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自然,民间资本就会流入实体产业,实体经济的发展就会更加稳固,经济也就具有更强的应对各种冲击的能力。
而就财政政策而言,目前的财政政策手段,从总体上讲,都是向国有企业、国有投资开放的,民营企业、民间投资很难得到财政政策的阳光雨露。以民用航空领域为例,为什么民营航空公司一涉足就要关门。一方面,航线资源完全为国有所控制,民营航空企业只能吃些国有航空公司剩下的“饭菜”;另一方面,当出现油价上涨等现象时,国有航空公司很快就会得到财政补贴,而民营航空公司只能自己消化。如此,还何谈公平竞争呢?同样的现象,在石油市场也普遍存在,民营油企根本没有生存的空间。所以,如何在财政政策上体现公平、公正,对民间投资回归实体经济十分重要,对经济尽快走出困境也十分重要。(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规避铁路债务危机应让民间资本参与融资
谁来拆除民间资本“玻璃门”
避免民间资本“误入歧途”需制度通道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