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规避铁路债务危机应让民间资本参与融资

2011年02月24日 06:3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吴睿鸫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2010年国家审计署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服务中心出具的关于铁道部2009会计年度的审计报告显示,2009年末,铁道部负债总额已达到13033.86亿元。从2006年至今,铁道部发行铁路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铁路建设债券共计5627亿元,目前已兑现的还不到1000亿元。

  尽管铁道部官员曾向社会公开声明,中国铁路整体债务处于安全、合理、可控水平,高铁发展不会导致债务危机,但是从现实看,形势不容乐观。民生银行发布的《2010年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报告》显示,快速增长的债务融资规模使得铁道部门在2009年支付的利息已达到400亿元以上,未来可能超过1000亿元。不仅如此,根据调整后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运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铁路1.6万公里。这1.6万公里高铁的建设资金,将有一半以上来自债务融资,从2014年开始,铁道部将迎来还债高峰。

  虽然现在铁路建设资金的融资渠道很多,如银行贷款、债券融资、铁路建设基金、保险融资资金等,但是,随着铁路扩张性建设规模的急剧膨胀以及铁道部负债率的陡然增大,融资已成为目前颇为棘手的难题。跨入新世纪后,为进一步加快铁路建设效率和拓宽融资渠道,2005年7月,铁道部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铁路建设经营的实施意见》;紧接着,2006年6月,铁道部又推出《“十一五”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方案》。然而,虽然国家的公共政策颁布实施已四五年了,但投资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模式,没有任何形成的迹象,尤其是民营企业资本仍不敢向铁道部伸出“橄榄枝”。

  究其原因,一方面,民间资本没有话语权。对于铁路投资而言,铁道部的资本动辄数千亿元,民间投资顶多数十亿,所占份额太少,进去以后参与决策权的机会几乎没有。另一方面,回报难以兑现。现行的铁路财务核算模式,主要考量主行业盈亏,而非企业盈亏。可以想见的是,投资者连自己管辖的经营收入、成本和利润都无法控制,利益分配混乱无序,民间资本的投资回报,同样也不可能得到有效保障。更为重要的是,政企不分。铁道部不仅掌控着经营决策,掌握着财务清算制度的命运,而且负责行业运行规则的制定和监督,这种高度合一的体制,必将导致政府与企业间的权责边界不清,效率低下。如此一来,民间投资者难免对铁道部的双重身份,心存疑虑。

  因此,要想规避铁路债务危机,首要的任务是激活民间资本投资铁路建设的热情,铁道部政企分开,惟有体制变革,不仅能让民间资本在铁路投资中拥有话语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铁路债务危机。

(责任编辑:张秀华)

分享到: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