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有关苹果平板电脑iPad与深圳唯冠公司之间的iPad商标纠纷案仍在继续发酵。苹果一方称早就购买了台湾唯冠手中的“iPad”商标,完全有权使用;深圳唯冠一方称台湾唯冠无权转让深圳唯冠的iPad商标权,肯定构成侵权。
挺苹果者指责深圳唯冠不道德,趁机“勒索”苹果,就连创新工场的李开复也表示,“太过分了,当心人家不跟你玩”。而挺唯冠者称,作为iPad商标在中国的所有者,深圳唯冠维权无论怎么说都是合法的。
按这样的争论,恐怕官司一定要打下去,一定要分出个胜负才行。而在笔者看来,这个案子和解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坚持打官司,从目前的情况分析,苹果在许多方面掌握优势。论经验,苹果这些年与微软、谷歌等大公司曾就知识产权问题多次交手,身经百战。论资金,像这样诉讼标的极高,可能涉及数百亿美元罚款的官司,能否打下去往往靠银子说话。相对于债台高筑的深圳唯冠,财大气粗的苹果似乎更有底气。再论心态,苹果是国际知名企业,有众多的“果粉”热捧,也有李开复那样的名人出来站台打气,苹果方面也暗示,在中国市场上放弃某个商标不是不可能。
反观深圳唯冠,尽管公司在之前鲜有人知,且内有债权人的压力,外有缠讼勒索的指责,但如果它能拿出充分的证据证明“iPad”商标在内地仍归它所有,也敢拼个“鱼死网破”——谁让苹果进入中国时偏偏有疏漏,一路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偏偏忘了迈过这个小坎儿。
为什么说双方会和解呢?从法律的层面上讲,有关深圳唯冠的iPad商标拥有权问题几乎无可怀疑,苹果不能不承认自己当初的大意,承认当初与台湾唯冠签署协议时相关调查做得不够,留下让深圳唯冠钻的空子。而一向很看重知识产权保护的美国公司,在涉及商标侵权的案件方面必然十分慎重。因此,苹果如今需要通过法律之外的、当事双方能够接受的形式,让事情得到解决。从根本上说,iPad在中国每销售一天就是一大笔收入,因为某个官司纠缠不休使得产品“下架”,耽误一天就是一大笔损失。何况,万一二审败诉,苹果不仅要支付一笔巨额侵权费用,还将另外花钱回购iPad商标。也不大可能出现苹果将产品改名的情况。因为“iPad”这几个字母的无形价值,以及苹果公司为其所作的前期投入,是绝不能够轻易放弃的。
围绕iPad商标案的博弈,涉及的是利益,但不是短期的利益。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些博弈涉及到利益之外的因素,如原则、道德、真诚,乃至博弈者相互之间的尊重等。显然,对于任何一家有远见的、有宽阔胸怀的企业而言,把一场事关利益的官司变成体现智慧的博弈,或许更能赢得公众的赞赏。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