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罗竖一:地方为楼市“松绑”是饮鸠止渴

2012年02月16日 10:55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日,在中央楼市调控政策依然从紧的情况下,各地变相松绑楼市的暗流渐已有汹涌之势。据公开资料显示,北京、上海等超过14个城市对当地的楼市政策进行微调。其中芜湖等地因调整幅度过大,政策颁布不久就被“叫停”。(2月16日《中国产经新闻报》)。

    有专家认为,地方变相松绑是对前期中央调控政策的否定,是不合理的。但是笔者认为,地方为楼市“松绑”是饮鸠止渴。诚然,地方为楼市“松绑”确有苦衷。但这不应成为地方弱化中央宏观调控的理由。

    首先,地方为楼市“松绑”失信于民,且弱化中央权威。

    简言之,中央对房地产调控的根本目标就,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中国下调房价是国家坚定的政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在2011年11月6日做出明确表态。2011年12月9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公告也指出,“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简言之,中央对房地产调控的根本目标是让房价下降到老百姓普遍能接受的“合理的价位”。

    就中国楼市现状而言,这个“合理的价位”尚未到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为楼市“松绑”是失信于民,弱化中央权威。2012年2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重申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地方如果坚持为楼市“松绑”,显然是进一步的失信于民。

    其次,地方为楼市“松绑”基本是在做无用功。

    就短期和局部而言,地方为楼市“松绑”,可以提升楼市交易量,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但是,面对购买商品房日益理性且口袋并不鼓囊囊的中国老百姓而言,此种做法基本是在做无用功。个别地方为楼市“松绑”,却未见成效的事实正说明了这点。

    再者,高房价造成的多方面危害不可小觑。

    高房价对于地方财政的贡献不言而喻,但造成的危害也是多方面的。高房价恶化了中国经济结构,扭曲了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障碍,异化了中国社会的人伦道德。正因如此,中央才下定决心,充满信心地推行各种宏观调控措施,以求下调房价。

    现在某些地方为楼市“松绑”,就是在维护目前的高房价,难免会让民众感到房地产开发商等利益集团“绑架”了政府,而这对任何一个政府来说,危害都是极大的,希望相关地方政府不要等闲视之。

    还有,房地产行业的暴利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

    种种迹象表明,房地产行业的暴利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任志强先生所称的“中国房地产业最少还有20多年的黄金时期”是自欺欺人。地方应该调整旧有的发展思路,而不要再迷信房地产业。

    其实,地方政府并非没有其它的“来钱”途径。譬如,为何不能从“三公”经费中拿出一部分来缓解土地财政造成的压力呢?

    中央不可能一直任由地方肆意违背国家“下调房价,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的大政。笔者希望地方主动地与中央保持高度统一,不要盲目为楼市“松绑”,尽早停止这种饮鸩止渴的行为。(罗竖一)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楼市调控松绑无望 龙头房企销售目标齐降低

 

  警惕“退房潮”要挟调控“松绑”

 

  关注地方两会房地产调控“松绑”的声音

(责任编辑:王雅洁)

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鐢喚绐�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