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盐”上餐桌,监管哪去了?

2012年02月01日 07:06   来源:广州日报   社评

    哪怕再小的利润,只要有市场需求,且管理松弛,就会有人铤而走险。

    近日,安徽审理江苏海天盐化公司非法制售“农药废渣盐”案件。被告人非法制售“农药废渣盐”14000吨,流入全国12个省、市盐业市场,部分农药废渣盐冒充食盐流向餐桌。据调查,农药废渣盐产业链上每个环节都产生了100%或更高的利润率。

    用农药废渣制盐,闻所未闻;残留农药“草甘膦”的盐流向餐桌,骇人听闻!2009年,重庆破获号称“国内最大一起制售假冒食用碘盐案”,涉案食盐不过788吨而已,“农药废渣盐”竟高达14000吨!这是怎样的胆大妄为,居然可以见利忘义到这般田地!

    公众也许不理解,出门七件事,盐事最小,一包不过一元两元,为何仍有人去造假。其实,盐中乾坤大,不算不知道。就“农药废渣盐”来说,无良企业“海天盐化”以10元每吨购得原料,经数个环节流入市场价格为每吨1400元,其间的利润有多高?!如果“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300%、1000%利润呢?别说法律,连他人的性命都可以不当一回事。

    假盐、私盐有巨大的利润空间,与食盐专营制度也有关系。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食盐生产成本是每吨150~160元,出厂价约为每吨400元~500元,经过三级盐业公司转手以后,最终以每吨1600元左右的价格到零售点,卖到消费者手中每吨就到了2000多元。其中绝大多数利润都集中在各地盐业公司垄断的销售环节,成为垄断利润。这一利润图谱揭示一个重要问题,食盐专营制度制造了巨大的利润空间,极大地拉高食盐的价格。

    当然,哪怕再小的利润,只要有市场需求,且管理松弛,就会有人铤而走险。私盐顺利流入市场,更应该对监管者问一句:你们都尽职了吗?相关方面对此摆出诸多困难,私盐制造呈现出团伙化、制私手段隐蔽、食盐市场面广量大、按现行法律犯罪成本低……这些固然是事实,然而更大的背景请别忘记,盐业可是实行专营制。食盐的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在各级盐业公司的强力垄断之下,在如此大一统语境下,私盐仍能攻城略地,无孔不入,能够说监管者尽职了吗?“农药废渣盐”高达14000吨,并一路绿灯流入全国12个省、市盐业市场,其中的管理漏洞有多大,不难想象。

    和时下诸多食品安全事故一样,盐业管理也当从数方面入手,一是要废除和修改过时的规章制度,从法律层面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现行的盐业管理条例实行于1990年,存在一定滞后性;二是实行盐业管理和经营政企分开。目前,盐务局和盐业公司其实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政企不分不但损害市场公平,也降低了管理效率,这个漏洞亟须修补;三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逐步打破专营垄断,赋予食盐生产企业经营自主权,让其直接进入市场。

    食盐事小,安全事大。只有各方都对食品安全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并采取强有力的监管,“农药废渣盐”才不会有藏身之所。

 

相关评论:

 

“农药盐”流向餐桌


“农药盐”将的是专卖的军


农药盐为祸 如何止住道德滑坡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