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恐归”,各种理由,有因“混得不好,脸上无光”;有因“大龄单身,自觉羞愧”;有因“人情琐碎,惧怕开支”;也有因“假期太短,生活不适”。这其中,“经济婚姻问题仍为主因”。俨然,除了结婚与赚钱,此类问题根本无解?然而,一种社会心理即便表现得再简单,也有极为复杂的构成。大龄单身、经济拮据,竟会成为“恐归”的主要原因,到底是实际状态确实不尽如人意,还是当事人错误理解了他者的反应?
社会人,总是不自觉地,按照“他人要求”去做。因为不想孤独,不想被主流排斥,故“别人的评价,便是自我之镜鉴”。诚然,这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而另一方面,过犹不及,对他人目光过分敏感,必会走向另一极端。以“恐归族”为例,他们中的许多人,总是在无意间放大着“外界意见”,甚至在归家之前,就想象出种种可能的“负面回应”。久而久之,自我施压持续叠加,即便家人未必真对“经济、婚姻问题”太多指摘,他们自己已深陷焦虑。
对一些“恐归”族而言,与其说家人不够谅解,不若理解为他们太过苛责自身!在“孝文化”和“脸面伦理”共同作用下,众多游子无一不想母以子荣,无一不想体面回乡……因为自我要求长久处于高位,故而失望与难堪多半成为常态。
有必要厘清的是,“恐归”真是恐惧压力,还是不满意自己?当跨过买票艰难、路途漫漫等障碍后,那个近在咫尺的“老家”,真的可以决绝放弃吗?多数人因经济、婚姻因素不想回家,托辞是“无法面对家长的期待目光”!但终究,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较之成家和致富,至少见上一面、团聚几天,或许才是长辈们的起码需要吧!那么,以“无颜见父母”为由的恐归,又怎不诙谐和错乱。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