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组织部发布了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结果。无论是选人用人公信度还是组织工作满意度,得分都较上年有所提高。实际上,这也是此项民意调查工作开展以来,各项指标连续第三次全面提高。
这样的民调,可说是组织部门的一份考卷;而较高的分数,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组织部门公信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在地方领导班子的换届之年,这样的提高来之不易。正如中央组织部相关负责人所分析,这样的提高,来自我国不断发展前行的大环境,也来自各级组织部门改革创新的小环境。
组织工作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无论是干部任用之前的推荐,还是考核时的测评,无论是干部任职前的公示,还是任职后的监督,群众的意见都是重要内容。如果组织部门总高高在上,这些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就难以做好。失去了群众基础的组织工作,也难以开展下去。
在组织工作的评议中引入民意调查,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尊重群众意见的导向。在很多人眼里,组织部门略显“神秘”:位高权重,决定着干部的政治前途。民意调查引入群众对组织工作的评议,在得到相关意见的同时,实际上也拉近了群众与组织部门的距离,这可说是民意调查的一个重要“溢出效应”。
组织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群众工作。因为干部是直接为群众服务的,在很多人眼里,干部的形象就代表着党的形象,干部的作风、能力、态度就代表着党的作风、能力、态度。如果选人用人有问题,损害的将不仅仅是组织工作的满意度,更是群众对党的满意度。正因此,民调的分数,不仅是给组织工作的,也是给通过组织工作管理下党的干部队伍的。
满意度得分“全面提高”固然可喜,但也要看到,还有提升的空间:选人用人公信度为76.10分,组织工作满意度为78.53分。民意调查的数据,要从中发现问题、寻找差距,为进一步改进工作提出建议和依据。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同样要看到不足,以进一步回应群众的期待。
现实中,组织工作遇到的挑战也不少。前不久,江西“宜黄事件”中被免职的宜黄前县委书记、前县长,被曝均已复出,引来关于干部问责制度和选拔任用制度的讨论。如何打消公众疑虑?如何建立科学“复出机制”?都是组织工作应该面对的课题。
而且,在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期,组织工作同样面临着全新的时代课题。比如,在流动时代,如何做好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比如,在信息时代,干部的培训应该引入哪些新的内容?再比如,在利益时代,干部考核又应该如何结合起质量和速度、当前和长远、“显绩”和“隐绩”?这些,可能都是需要考量的内容。
从广义上看,组织工作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源工作”。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机关,这样的部门都是服务于中心工作的。组织部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强化群众意识,民意调查可说是一个最好的开始。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