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委员直斥规划弊病,鼓掌的人们会否空欢喜

2011年03月10日 07:02   来源:红网   郑渝川
    3月8日,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大会发言中,全国政协委员潘祖尧在7分钟内赢得了10次掌声。潘祖尧为建筑师出身,曾任香港房屋协会原主席。在发言中,他痛揭中国城市建设中的“非洋不取,千篇一律”、为了面子和政绩折腾城市更新改造等9大弊病。(《南方都市报》3月9日)

    在两会这样的场合,发表激烈批评的观点,通常都会引起关注。这里所说的“关注”反应,可能是觉得匪夷所思的惊愕,也常常体现为感叹雷人提(议)案发言者“真‘可爱’”的哄堂大笑。真正要像潘祖尧委员这样,以“炮轰”赢得多次掌声,连采访两会的媒体记者、国内各门户网站上大批网友都为之叫好的个例并不多。    

    这是因为,他所谈的城市规划、更新改造问题,在国内各地普遍存在,是野蛮拆迁、地方政府巨额负债、交通拥堵等一连串城市弊病的重要根源。这方面的诸多个例,集中表现为对民众利益、企业利益、规划程序、建筑科学和市场规律的全方位违反,紧紧的联系着老百姓的痛感神经。这么显著的问题,在两会中被谈论得并不多,有的人即便谈了,却不够系统全面和具体深入,或者单拿拆迁、拥堵说事,很容易被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官员轻描淡写的敷衍过去。简而言之,潘祖尧委员一席话,因其对正义、科学、民意的鼓呼,而受到了特别热烈的欢迎。    

    需要注意到的是,潘祖尧委员此番对城市建设弊病的系统化总结,之前曾经以不同形式,通过各种渠道,被专家学者、媒体、网民提出过,观点内容并不新奇。一些同样激烈的批评建言还得到过国家和地方党政领导的批示肯定,也仅仅让一些文保项目、民宅得以保全,并没能从根本上遏制问题的延续和放大,甚至可以说,未对城市规划相关体制的优化改善造成实质的影响。    

    此前其他人等更低层面、渠道的呼吁,只被注意和帮忙解决了个案问题,制度弊病一如既往;我们能否就此推导出一个尴尬的结论,潘祖尧委员在两会平台上发表的这篇激烈批评,反而会因为未曾“捆绑”关联他个人的拆迁诉求,而直接被忽略了?时过境迁之后,在某个隆重的场合,再冒出一个跟潘委员同样不识趣的发言者,把类似的问题又来说一次,让媒体和网友空欢喜一场?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