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了篇报道,先看标题:《打工男孩没钱住宿无奈之下爬树上睡觉》,一股心酸和无奈穿纸而出。
具体内容是这样的:最近有市民经过南京雨花西路时,发现一名小伙趴在3米多高的树杈上睡得正香。随后赶来的民警与其交谈后得知,小伙是江苏东海人,今年20岁,一个人到南京打工,但迟迟没能找到工作,身上的钱又花光了,实在找不到住处,便爬上树睡觉。最后,现场一位饭店老板收留了他。(2月26日《扬子晚报》)
上树睡觉的原因搞明白了,原来是找不到工作,没钱,没去处,最后才“沦落枝头”。3米多高的树,睡到酣处,一个翻身,后果不堪设想啊!小伙子的遭遇的确令人同情,但我们在输出同情的同时,不觉得很纳闷吗?招工这么难,用人单位不得一次次降低门槛,提高待遇,一个20岁的壮小伙竟然因为找不到工作,最后“沦落枝头”。这其中除了无奈,会不会另有隐情?
因为招工困难,我所在单位不得不全厂总动员,把能用的人员全部撒到市内各中介所、招聘会、马路市场,四处“抢人”,自己有幸接触“人力资源”,一段时间下来,感触颇深。
就拿中介所来说,我们这的收费通常是介绍一个工人200元,用人单位根据自身情况,算好人头先交上钱,中介所才给介绍工人。介绍的工人干满一个星期,就算此200元用完,如果没有干满一个星期,中介所另补新人,不另外收钱。不管最终介绍成功还是不成功,交上的钱是退不回来的,用人单位只能不停地去中介所接人、换人、等人。在这个过程中,我每次去中介所都能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那是几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子,个个看起来身体倍棒,因为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天天泡在中介所内。工资低,活累,没有节假日,伙食差,住得差等等,皆是理由。听起来似乎都很充分,但好像了忽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如何在这个城市生存下去。通过与他们交谈得知,好多人本来从家里带来的钱就不多,这么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又要吃饭,又要住小旅馆,现在都身无分文了,晚上只能睡在公园里、桥洞下,吃饭都成问题。还好,中介所有时候需要他们去救场(用人单位交了钱,中介所又没人可派,催得急了,就派他们去,明知去了也要离开,权当救火了),看他们实在没钱吃饭,中午就买上几个馒头,几包榨菜,权当出场费了。
听了他们的遭遇,让人就很不理解,现在用人单位开出的条件一般都是管吃管住,吃得再差也不至于顿顿吃咸菜,住得再艰苦,总比沦落街头好吧?都知道外出打工不容易,远离家乡,没有亲人在身边,要想在陌生的城市立足,只能靠自己。这时候除了拼劲和干劲,更需要智慧和理智,不要总想着一步到位,收入高,待遇好的工作有,但那是为有能力胜任的人准备的。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它是通过不断学习、积累、或是一次次挫折、失败换来的。
人往高处走,要求高点无可厚非,但首先要认清自身能力,给自己定好位。其次要认清眼前形势,一个人连基本的生存都保障不了,谈其它的有什么用。总是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最后有可能真的连饭都吃不上,不妨先“委曲求全”一下,扎扎实实学点真功夫,到那时,不用费心找工作,好工作自然找上门来。
当然,这仅是一己之见,至于南京这个“沦落枝头”小伙子属不属于这种情况,在此不好妄下定论。只希望这个小伙子今后不要再做这种“返祖”行为了,人类文明进化到现在,重新上树只会被视为异类。现在既然有了安身之处,那就好好工作,至于将来有什么打算,不妨等到温饱问题解决后再作考虑。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