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小学生过度消费,谁之过?

2011年01月18日 09:51   来源:荆楚网   马广志

  “过度消费会伤及中小学生身心,畸形消费观的直接后果即是人生观、价值观误入歧途。”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博士辛志勇认为,学校、家长和包括明星、传媒在内的社会各界应各尽其责,尽可能遏制中小学生过度消费。(新华网1月15日)

  如今,很多家长都在抱怨培养孩子的成本过高,除去读书贵和物价因素外,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就是孩子们的乱花钱带来的过度消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过度消费的不良后果是严重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了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国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的消费教育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普及。

  从国外来看,日本从60年代初,就在经济企划厅设置了“国民生活中心”,各地都设置了“消费者生活中心”,专管消费教育。70年代开始组织实施有关消费者教育的指导大纲。日本还规定所有学生必须接受学校开设的消费教育课。美国现在也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消费教育,并将消费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但是,我国的消费教育却一直没有转变为政府行为,没有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消费教育体系。

  其实,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费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权益得到保护,而且关系到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系到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消费观还不成熟,消费知识缺乏,消费权益容易受到侵犯,但中小学生的消费教育并没有得到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应有的重视。因此,在中小学生中推行消费教育,既可以培养和树立中小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又可以增长消费智慧。

  因此,笔者建议,消费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尽快转变为政府行为,将它纳入学校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之中,列入各级学校的教学计划之中。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完整的消费教育网络和教育体系很有必要。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中小学生倾诉不愿对父母说    2010年10月25日
  • ·中小学生倾诉不愿对父母说    2010年10月25日
  • ·遥不可及(图)    2010年11月29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