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不能往人身上乱套

2010年03月27日 08:30   来源:广州日报   五岳散人,知名网友
    不能说打分低了就少了很多原本就应该一视同仁的规则,在很多地方受到莫名的限制。尤其是不能按照打分把公民分成三六九等。

    让百姓成为“良民”是历史上很多掌权者都向往的事情。有时候这是出于能更好地鱼肉之;有时候是真心想端正世风,从而海晏河清、路不拾遗,创造一个太平盛世。不过,这种管理似乎从来没有真正成功过,无数的试验都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某些地方,这样的理想代不绝人,而且可能出现在任何层面上。报载,江苏睢宁在早些时候开始实行大众信用征集、打分和公开体系,从银行欠贷到早点摆摊再到家庭道德都在这个体系当中,具体方式是打分,然后按照ABCD四个级别进行区别对待,信用评估为A级的个人在入学、就业、提干等方面优先照顾,C、D级百姓将在各方面被严查。这么做的目的倒是很简单,就是打算借这个体系实现“严管民风”,要让群众“一处守信,处处受益;一处失信,处处制约”。

    信用体系这件事算是个舶来品,大概是起自银行之类的地方,以便根据个人信用状态来发放贷款。后来在很多国家把其他社会表现也汇总到个人名下,使得相关机构在发放许可方面有所依凭。这说不上是坏事,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这是建立一个良好社会秩序的方法,只要注意保护个人的隐私即可。

    但问题倒不是说这个基本创意不好,只是在这个照猫画虎的过程当中,有些东西不得不让人觉得其中有着先天的缺陷。

    首先,人家的社会信用资料只是在某些事情上才会派上用场,且有严格的约束,不能说打分低了就少了很多原本就应该一视同仁的规则,在很多地方受到莫名的限制。尤其是不能按照打分把公民分成三六九等,并且公示出来,这完全是在人为制造一种贱民。

    其次,所谓的打分在当地官员嘴里是“科学的”。但就我浅陋的社会学知识来说,还没听说过有任何正经的科学手段可以来为一个人的社会行为打分,基本上能这么打分的都是伪科学或者是经常让我们“被幸福”的统计部门。这个只不过是当地政府拍脑袋的科学,似乎没有什么真正的依据可言。要是请他们拿出其分析报告、样本数量之类的东西,估计是一锅浆糊。

    而最重要的是,在官本位的管理模式之下,如何打分、什么项目纳入到这个系统当中,都没有百姓说话的余地。也就是说,官方认为什么行为是值得表彰的,什么就纳入其中,同样的道理,官方不喜欢的行为,最终也就成了扣分的标准。那么,百姓所被塑造成的形象只不过是官方认可的形象,也就是“良民”,并非是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公民。

    比如说这个打分体系就规定,围堵单位、企业、工地、无理闹访、缠访等记录是要被扣分的,但什么叫做无理闹访、缠访则由官方说了算。这种扣分并非是端正民风,而是在为当地官方减少麻烦找一个合理的借口,甚至算是塞进去的私货。强制实行这样的一套办法的话,真是令人无语凝噎。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