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雷锋”谈不上什么“道德沦丧”

2010年03月05日 07:18   来源:扬子晚报   叶 雷

  3月5日,学雷锋日。3月3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一辆16路公交车厢内贴上了雷锋同志的照片,多位年轻乘客不认识(3月4日《燕赵晚报》)。

  我们一方面在提倡“向雷锋同志学习”,在想办法让“雷锋精神”申遗;另一方面我们的年轻人却不认识雷锋了,这是为什么呢?对这种现象,有人说是因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有人说是现代人的道德沦丧了。对此,我认为我们很有必要还原雷锋,还原雷锋精神,理性学习雷锋,理性传承雷锋精神。

  雷锋是那个时代的人,雷锋精神也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雷锋所做的事,是那个时代的人们都在做的事;雷锋的想法,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想法,只是雷锋在“无偿奉献”方面表现得比别人更加突出一些而已。后来,人们总结出来的“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则是任何时代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而不是雷锋特有的。有人说雷锋精神的实质是互助互爱,但互助互爱是人类最古老、最美好的情感和精神,也不独属于雷锋。

  时代变了,我们今天的时代,是一个道德与法制的时代, 雷锋精神的合理成分都已经在人们的道德选择中体现出来了,不需要特意加上一个“雷锋精神”的标签;毕竟,法律没有规定人要“无私奉献”,而且还要求公民理性抉择,还规定了公民的求偿权。

  市场经济时代,“无偿”的雷锋精神还有多大的生存空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在他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中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位学雷锋的好心人义务为附近群众修理锅碗瓢盆,于是在他的面前排起了几十个人的长队,每个人手里拿着一个破损待修的器皿。”这种简单化学雷锋的后果不是培养了更多学雷锋的人,而是培养了几十名拣便宜的人。如果从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考虑,它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降低了社会经济效益。

  年轻人不认识雷锋,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但这不代表着“无私奉献”背后的内核也同样成为了历史。学雷锋精神,应该与时俱进,而应该将学习雷锋精神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与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继续学习雷锋身上体现出来的职业道德精神,继续传承“互助互爱”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