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从汇率变化看上海世博“贵不贵”

2010年02月11日 10:59   来源:东方网   向南
    最近有篇名为《4000亿办史上最贵世博会》的媒体报道,称上海世博会财政总预算将达到3000亿至4000亿元,并冠之以史上最贵世博会的名号。咋看之下颇为吸引眼球,但仔细读来,文中所述数据及结论却值得商榷。

    《4000亿办史上最贵世博会》一文中对于历届世博会的投资金额有一个比较简略的统计,并将日元、美元以及马克皆折合为人民币,以人民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比较,笔者认为颇为不妥。由于在1970年至2005年的三十五年间,人民币经历了双重汇率制、单一汇率制、浮动汇率制等一系列改革,直至2000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方才趋于稳定。因此,简单地将各届世博会投资金额换算为人民币进行比较,而不考虑三十五年间国际货币体系构造以及人民币的单边汇制改革,则所得结论无疑将大打折扣。

    目前,世界货币体系始终处于美元一家独大的局面,美元作为一种国际公认的计价和储备货币,充当着世界货币职能。相较之,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则刚刚启动,其全球影响力显然不能与美元同日而语。故对于历届世博会的投资金额,笔者以国际结算货币美元作为计量单位进行换算,得到以下结果:

    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327亿美元

    1992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 100亿美元

    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 63.6亿美元

    2005年的爱知世博会 100.625亿美元

    2010年上海世博会 586.51亿美元

    (姑且以传闻中的4000亿人民币进行换算)

    由于1970年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加之各国汇制改革等、汇率变化较大,因此无可比性,将之从比较项目中剔除。从数字上来看,似乎确如《4000亿办史上最贵世博会》所述,上海世博会毫无意外地拔得头筹,然而倘若考虑到通货膨胀所导致的美元贬值因素,结果或便不尽相同。

    由于确认货币是否贬值需要一个相对参照物,而黄金价格本质上和美元走势密切相关。一是缘于美元是国际黄金市场上的标价货币,因而与金价呈现密切的负相关联系,达负0.9。黄金价值高,产量稀少,运送成本高,铸造困难的特性,使得黄金的本身价值十分稳定。假设金价本身价值未有变动,美元下跌,那金价在价格上就表现为上涨。另一个方面是黄金作为美元资产的替代投资工具。实际上在2005年之前的几年,金价的不断上涨,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美元连续三年的大幅下跌。所以通过黄金价格,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美元的贬值程度如何。

    1992年每盎司金价在400美元左右,2000年每盎司金价在279美元左右,2005年每盎司金价在445.35美元左右。显然,1992年至2005年黄金每盎司的价格上下波动并不大,也从侧面证明了那段时期中美元价格的企稳。然而截至2010年2月9日每盎司金价却已迈上1489美元,其相对于1992、2005年时价已上涨了近4倍,于2000年更是上涨了5倍多,可见加上负相关系数0.9计算,自2005年起,美元贬值接近80%。事实上,加之未来全球通货膨胀的加剧,上海2010世博会的586.51亿美元的投资,其实际值只或只相当于2005年时的100亿美元左右。

    综上所述,《4000亿办史上最贵世博会》没有经过数据的考证便轻易地妄下结论,不仅是对于社会公众不负责任,更是对新闻职业道德的不尊重,这是我们时下的新闻从业者应当当引以为戒的。

(责任编辑:年巍)

延伸阅读
  • ·最短命小区凸显低效率发展之痛    2010年02月04日
  • ·房地产业发展 不可偏离民生    2010年02月01日
  • ·罗孚的历练 汽车品牌的百年沉浮    2010年01月25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