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归”心态令人深思

2010年02月08日 09:06   来源:解放日报   杨 群

  春节临近,中华大地上穿梭着从大中城市返乡过年的人流。阖家团圆、坐享天伦本是中国人最看重的。然而,最近出现的一个网络新词“恐归”却令人深思。笔者认为,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社会现象背后,恰恰是一个城市管理和经济发展的大课题。

  所谓“恐归”,顾名思义就是对回家过年感到压力甚至心生恐惧的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竟然能阻挡人们迫切盼归的脚步,产生这种与中华传统观念背离的“恐归”感?归纳来说,常见的有那么几类:一是春运压力,启程前一票难求,一路上拥挤不堪;二是经济压力,大城市里挣得多、开销也大,辛苦一年攒下的钱,回家过一次年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更有一些无奈的经济原因,例如打工工资未结,必须留在城里无奈等待;三是人情压力,衣锦还乡的要走亲访友、人情往来,年轻人还要面对父老乡亲催婚的唠叨。

  诸多原因,有的虽是压力,也不乏温馨,但有的却折射出高速城市化过程、人口流动加剧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值得研究思考的课题。当外来人口在城市经济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时,他们的感受和需求更应得到相应的重视。从某种角度来看,“恐归”一族的产生,本身就是宏观经济运行中不平衡现象的微观反映。例如恐春运一族的出现,印证了目前交通运能供需依然有缺口的现状,这虽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消除的,但依然需要我们去努力解决。

  “恐归族”们的经济压力,则更需要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去用心研究。比如,如何设计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对用人单位形成制约,从根子上彻底化解农民工讨薪难的问题?解决这一关于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平衡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再如,如何设法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实际收入,完善托底生活保障,从而让他们有钱花、敢花钱,找得到对象结得起婚,真正启动这一庞大人群的消费力,进而带动广大农村市场的内需?同时,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看,如何在提高普通劳动力收入的同时,依然控制好经济发展的成本和效率,并稳定住全社会的消费价格水平?这些来自现实的课题,没有一个是简单的。因此,切不可忽视“恐归”现象的出现。

  另外,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而不回家过年的 “外乡人”,职能部门也应该做好更全面的保障工作,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也应发挥作用,从人性化角度出发,为其营造留守过年的温馨感。一个年节的细节工作,往往可以拉近人心的距离,增加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为这座城市平添亲和力。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