弊政比问题奶粉更可怕

2010年02月07日 07:04   来源:京华时报    王石川
    连日来,问题乳制品重现市场的消息再次牵动人们敏感的神经。上海熊猫炼乳、陕西金桥乳粉、山东“绿赛尔”纯牛奶……接连爆出的乳品三聚氰胺超标案——这些被查处的乳制品,无一例外地使用了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做原料。

    原因到底出在哪里?2008年的问题奶粉为何还在苟延残喘,当打开真相之盒,我们看到的是如此怪诞的乱象。

    执行靠“装”。政令再美好,如果不执行,或者装模作样地执行,政令便是一纸空文,中看不中用。

    不妨将目光拉回到现场,2008年10月14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九局(部)下发通知,要求各有关部门协作配合,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严格监督检查生产者、销售者,做好不合格奶制品退货退款和召回、销毁等工作。然而,政令虽雷霆万钧,却成了被拔牙的纸老虎。执行部门没有真正召回、销毁问题奶粉,否则也不会仍有10万吨毒奶未被销毁。

    管理靠“推”。管理需要全方位,需要协力并进,各司其职。

    然而据业内人士称,乳制品行业的管理办法是分段监管,养牛户、奶站、经营户、生产企业、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分别由农业、质监、工商等部门管理。分管管理却异化成了“九龙治水”,多部门各吹各笛、各唱各调,貌似大家都要管、大家都能管,实际上没有利益都不管,有了利益就争管,到最后变得管不好、管不到位。其实,如果分段管理的各个管理部门,只要有一个能够恪尽职守,斩断一个违法的利益环节,问题奶粉就不会苟延残喘至今。

    监督靠“拖”。监督的要义在于,保证执行力,使政令和规章制度得到切实践行,但监督一旦缺位,就无法保证执行到位,甚至出现不执行的现象。

    据报道,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关于回收的近万吨的三鹿奶粉如何销毁、销毁途径的信息,相关部门并没有完全公开。当时就有人追问,三鹿奶粉之外的涉嫌三聚氰胺的乳品企业,为何听到的是召回信息,却惟独没有销毁公告,更遑论销毁现场了。如果监督到位,想必问题奶粉也就难逃一死。

    由是观之,问题奶粉之所以至今“健在”,并非偶然。须知,弊政比问题奶粉更可怕,如果执行靠“装”、管理靠“推”、监督靠“拖”的弊政不根除,死灰复燃的将不会只是问题奶粉。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