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增长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俞正声书记曾经强调:对上海而言,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没有出路。这一年来,上海在摆脱国际金融危机阴影,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花了极大的功夫,效果是明显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服务业,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在如何扩展服务业的比重上,曾经存在不同的思路。有一种观点就认为,可以通过缩减第二产业的成分,来扩大第三产业的比重。这种观点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取巧”,事实上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实现第二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符合大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其结果自然会有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第三产业是第三次产业,是对第二产业的取代,也是对第二产业的终结。只有第二产业发展充分了,才会有第三产业的浪潮才会滚滚而来。这种观点包含着这样的思想,就是过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会对第二产业造成伤害,尤其是第二产业能吸纳大量就业时。
上海在调结构中,吸取了上述两种观点的合理因素,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上海的观点是,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并不是替代关系。实际上,服务业曲线的快速上升可以和工业比重继续上升并行,而不是要等到工业化完成或达到最高点以后。在这个意义上,服务业是第三产业,但不是“第三次产业”。正因如此,上海大力发展服务业,扩大服务业的产业结构比重。根据韩正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海2009年的服务业比重达到50%,比2008年多出,迪士尼的引入,大虹桥的规划,浦东南汇并区等等都是扩大服务业比重的战略规划,有助于上海的未来的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在如何应对第二产业的问题上,上海一条经验,就是要站牢“微笑曲线”的两端。上海将第二产业的发展定位于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做大第二产业的两端,一个是产前的研发端,一个是产后的营销端。在制造业U形的微笑曲线中,制造这一环节处于价值的最低端,而研发、营销环节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上面两端,附加值最高。上海要做的就是牢牢站立在“微笑曲线”的两端,让第二产业老树生花,焕发另一种活力,创造别样的精彩,为经济增长增添勃勃动力!
通过对第二产业的重新定位,和对第三产业的深入认识,上海在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成功地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也取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重新走上快速发展之路的重大胜利。这其中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总结与回味。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