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有效增加居民消费需求

2010年01月03日 10:05   来源:文汇报   ■刘社建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总体居民消费有了较大提高,但居民消费率持续走低,且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不断扩大。能否有效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直接关系到总体消费需求状况。当前有必要多管齐下,有效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努力增加居民消费需求。

    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居民消费支出为108392.2亿元,居民消费率仅为35.32%。这一比重不但与国际水平相比较低,而且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居民消费率相比也较低。自2000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持续走低,自2004年以来一直在40%以下,到了2008年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居民消费率持续走低,直接影响到最终消费率的提升,难以有效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居民消费需求的诸多约束因素

    近几年国家一直强调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但收效甚微。居民消费难以有效提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居民消费需求过低是以投资-出口为主要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结果。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过度发挥了投资与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投资消费此消彼长,居民消费率难以有效提高。而且这种增长方式过于强调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导致劳动力的收入水平难以有效提升,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

    其次,劳动者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过低,严重影响到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劳动者报酬份额直接决定居民的消费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我国劳动者报酬逐年降低,这是居民消费水平难以有效提升的关键原因。从1996年以来劳动者报酬比重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1996年劳动者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尚为53.4%,而到了2007年仅为39.74%。劳动者报酬份额的持续下降直接影响到居民消费能力,居民消费难以有效提升也是必然结果。在劳动者报酬份额不断下降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到2008年达到3.3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扩大,进一步影响到扩大居民消费。

    再次,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消费需求与消费供给不足,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影响到扩大居民消费。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第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第三产业发展仍滞后,2008年第三产业比重只有40.1%。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从消费需求与消费供给两方面影响到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影响到扩大就业与提高居民收入,从消费需求方面影响到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同时第三产业滞后也从消费供给方面影响到居民消费需求,消费供给主要是服务性消费需求与中高端服务消费供给不足,城乡居民的一些潜在消费需求难以有效满足,而且难以有效满足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群体对金融等中高端的消费需求。

    第四,就业形势严峻,是影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与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每年有大量失业人员要重新就业,加之每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每年新增劳动力等因素,使得就业总量供求形势不断严峻。在就业总量供求矛盾不断加大情况下,包括高校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在内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尤为突出,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就业形势更趋严峻。在劳动者收入水平上升较为缓慢以及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同时,失业压力迫使公众谨慎消费。就业受影响,既影响到居民消费信心,也影响到消费能力。

    此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居民消费信心不断降低,用以预防风险的预防性储蓄不断增加,影响到增加居民消费。随着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推进,教育收费逐步提高,住房价格不断上涨等,使城乡居民风险意识不断增强,预防性储蓄不断增加。而且,当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消费文化有待确立,有待构建更好地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政策环境,影响消费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影响到扩大消费。

    提高居民收入,增强消费信心

    居民消费率持续走低,不仅影响到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使居民难以充分分享改革开放成果,而且也影响到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大作用。为有效增加居民消费需求,有必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平衡投资消费关系,重点加强基础设施投资与能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能力的投资。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有效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努力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所得比重,有效构建惠及全民的经济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劳动者报酬份额,使城乡居民真正享受经济快速增长的实惠。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传统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持续完善消费供给,满足不同收入群体消费需求的需要。有效扩大就业,充分发挥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重大作用,持续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完善政策有效发挥创业拉动就业的作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以“改革促进消费”,通过全局性、规划性的社会改革激发居民消费信心,在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基础上,及时出台中长期的一揽子社会改革计划,有效稳定居民消费预期。进一步改善民生,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不断深化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有效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努力提高消费倾向,积极提升居民即期消费。加大对边际消费倾向高以及人力资本积累效果明显人群的消费补贴和收入补贴,对低收入群体家庭通过发放消费券与教育券等,不断提升他们的消费能力与人力资本投资能力。进一步发挥消费热点的作用,积极发展完善幼儿消费、老年消费、旅游消费、节日消费等热点,发挥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的重大作用。尽快取消影响消费结构升级与消费水平提升的体制性障碍,尽快取消影响消费的相关政策,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与提升消费水平奠定坚实制度基础。有效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消费文化,合理吸收西方消费文化精华,培育有中国特色的消费文化体系,促进消费的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