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大厅”给国人上课

2009年12月25日 06:50   来源:新华网   周继坚
    据媒体报道,中国众多演出团体一窝蜂奔向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而奥地利并没有真正涌动中国音乐热。金色大厅来者不拒“有偿演出”,赚得笑逐颜开,但其艺术品位、权威盛誉却并未因此受损,既保全了艺术,又获得了收益,这倒是给远在地球另一边的国人上了一课。

    在一些国人的眼里,“文化”这个词理所应当是神圣的。就连知道“茴”字有几种写法的孔乙己,也多少拥有几分“知识分子”的清高,更何况是远赴世界音乐之都“镀金”呢。而对于商业,很多人则至今保留着“市井之徒”的偏见,拥有世界级影响力的“金色大厅”,似乎真应该洁身自好才是。

    于是,这就造就了一种矛盾的国民心理。文化的东西一沾手,似乎人也就风雅起来;金钱的东西一沾边,似乎其人就臭不可闻。很多人想和文化攀点关系,但又得靠“臭烘烘”的金钱铺路,怎能不尴尬?其实,真要附庸风雅,又何须远涉重洋呢?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得不可探测,深得落满灰尘。当然了,一些地方也并非不重视挖掘文化资源,甚至也都在尝试现代商业运作来激活文化的影响力,但总的说来,成功的少,失败的多;独辟蹊径者罕,扎堆跟风者众。

    一些地方为了发展文化产业可谓是干劲十足,为了一个李白,四川江油就跟湖北安陆“掐”了起来,为什么?就为了谁是李白的“故里”。其实除了“故里”,也可以挖掘一点别的东西嘛。一些地方以为文化产业就是搞旅游,买卖纪念品,这么做的多了久了,人们也没了胃口。说白了,国人对待文化还是太急功近利于表面,却过于疏忽内在实力的培养。或者斤斤计较于金钱收益,或者又毕恭毕敬于抱残守缺,多少都有点浅尝辄止。

    相反,金色大厅的商业运作就很值得肯定。为何?因为文化的目的就在于传播和认同,现代社会酒香都怕巷子深,养在深闺、高高在上的文化又怎能获得人们的认可?事实证明,商业上的成功往往能增强文化的活力,不妨看看,如今中国人过情人节、圣诞节的热情,简直比西方人还要高涨。满大街的玫瑰花、圣诞树和小红帽都告诉人们,文化产业需要有市场的“双腿”,不食人间烟火的文化是不可能化及天下的。

    文化需要引入现代商业模式,有利不图那是迂腐,但也不是说文化就一定得唯利是图。金色大厅也没有因为中国人都赶来唱歌,就将每年固定的新年音乐会档期拱手让出。在商业运作方面,金色大厅还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比较国内一些文化景点,只要来钱多、来钱快,就来者不拒,恨不得一年过十个“春节”,完全没有文化的操守;有的则守着文化资源,满足于开开研讨会,送送纪念品,缺少把文化资源开发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的有力举措。

    商业运作是文化资源适应现代社会的生路,走得好、有章法,路就越走越开阔;瞎折腾、一窝蜂则要么沾惹满身“铜臭”,要么穷困潦倒“无米下锅”。盘好、盘活文化资源,既要大胆迈开步子走市场,也要避免头脑发热盲目跟风。只有这样,中国的文化才不会止步于博大精深,才能够魅力四射地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