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金色大厅”当成商业包装的跳板

2009年12月24日 08:01   来源:红网   侯文学
    近年来,国内一些演出团体一窝蜂涌向奥地利维也纳金色演出大厅,不仅国家级乐团、地方乐团,甚至是中小学乐团也要到“金色大厅”一试身手。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到2008年,平均每年都有大约10个国内演出团体到那里演出一二十场,今年至少已有8个来国内演出团体或个人在“金色大厅”演出,2010年的1月底2月初已确定有4场中国的“新春音乐会”在等待奥地利观众。(见2009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

    国内一些演出团体扎堆涌向“金色大厅”的现象,显然不足取。

    “金色大厅”全称为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建于19世纪60年代末,已有140年历史。在“金色大厅”进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都有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卫星转播,10多亿人收看。“金色大厅”也由此成了一块名声响亮的“百年老字号”。1998年初,中央民族乐团在这里举办“春节民族音乐会”,引起了中外听众的强烈反响;2003年歌唱家宋祖英又在此成功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开创了中国艺术家的先河。然而,一些难以代表国家水准的地方乐团、中小学乐团,乃至带有夏令营色彩的演出团体也纷纷奔向“金色大厅”,实在大可不必。国内一些演出团体所以钟情于“金色大厅”,目的是为了“镀金”,以图在国内“出名”。然而,其效果可能是事与愿违的。

    良莠不齐的演出,模糊了国外对中国音乐水准的了解和认知。2009年初,“金色大厅”接连举办了三场“中国春节音乐会”。奥地利当地朋友就质疑:究竟哪场才是正宗的中国春节音乐会呢?水平不高的演出团体也去“凑热闹”,也会让当地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症。一次,中国某小学生演出团的演出,近1700个座位只坐了不到300人。当地华人打趣说,一些中国团体的演出,“观众基本靠组织,门票基本靠赠送,当地媒体基本没报道和评论”。华商张先生也认为,中国演出多而杂、缺乏创新,过多的赠票会使中国民乐演出“掉价”。金色大厅演出部经理也坦言“我们对中国民乐团的水准搞不清楚,不太可能进行任何的艺术认证”。

    纷纷涌向“金色大厅”,也浪费了大量金钱。到“金色大厅”演出,绝不是享受免费午餐。“金色大厅”实际上也是“金钱大厅”。除了每年固定的新年音乐会还保留着最高规格的头衔以外,一年当中的其他时间场地都可以出租,演出经纪公司、有资源的旅行社均可以运作。据曾策划和组织过国内演出团体赴金色大厅演出国内某旅行社李女士透露,一场演出的场租费高达7万欧元,此外还须支付不菲的“金色大厅”版权费、乐器的搬运费、节目单印制费、摄像设备架机费、票务费、人工费、装饰费等等,仅摄像设备架机费就要支付40万元人民币。据维也纳当地华人讲,有的一场中国演出能送900张票甚至更多,市场损失可想而知。这种花巨资“镀金”、演出水准不高的赔本买卖,尽管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如此烧钱显然不值得。

    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让西方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无疑是必要的,但应该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将国内的音乐精品展示给国外观众。因此,国家文化部门有必要加强管理和引导,不能再让少儿舞蹈节目之类的演出也往“金色大厅”的舞台上挤了。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