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是激活资本市场的关键

2012年01月11日 08:01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张立栋
    本周前两个交易日,冰冷已久的中国股市出现久违的火热景象。在政策面转暖背景之下,场外资金加速流入,出现了各板块普涨的局面,两市指数出现明显上涨。
    资金流入明显,成交量有效放大。这是一个具有生命力市场的两大基本要件,在过去的两天里,它们都出现了。
    许多人要问,这是为什么?
    在我们看来,很显然,是投资者重燃的信心成为激活市场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有关中国股市低迷原因的讨论过去一年中持续在进行。在许多人看来,正是因为流动性匮乏导致了市场的持续低迷。而我们认为,资金缺乏更像是一种借口,信心缺乏才是问题的关键。
    为什么说资金不是问题关键?稍稍了解这几年宏观经济背景便可知道,即便过去一年中货币环境发生明显紧缩迹象,但社会存量闲散资金仍然是规模巨大的。换言之,投资者最缺的不是可用的资金。交易者明白一个道理:预期不好,守着再多的资金也不会轻举妄动。
    那么,信心来自哪里?在我们看来,信心源于对宏观经济前景的重估以及投资者对未来A股市场制度完善的重大期许。
    首先,宏观经济虽有下行风险,但我们一再强调,这种主动放慢节奏的下行虽有风险,但在可控范围之中,远不是那些看空中国者危言耸听描绘的图景。其次,日前闭幕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我们更看到了后者的一些新变化,比如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抓紧完善发行、退市和分红制度,促进一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等。
    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互为表里,是一种紧密相互依存的关系。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二者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背离。市场价值中枢一再下移,许多优质公司的价格被严重低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其一,当然是受外部宏观经济前景预期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以往制度建设中若干痼疾可能继续发酵的一种担忧。
    比如,对发行制度、监管力度等方面的疑虑。在更偏重融资功能的惯性思维下,投资者会担心自己的收益无法得到保障。而这种担心在熊市预期下会被放大并具有巨大传导效果,市场信心由此会被击垮。
    再比如,去年以来,虽然股市持续下跌,但新股发行节奏不减,新股发行价格偏高,甚至超过二级市场,ST类公司仍在被恶炒。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市场信心。而金融工作会议特别提出要“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这必将成为今年证券监管工作的重头戏,也让投资者翘首以盼。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对经济薄弱环节的服务还是有限的,改进的空间很大,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动员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各类资源能够合理顺畅地流入急需金融支持的领域,以夯实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此番表态打开了对市场持续推进制度性完善的想象空间。
    有效提振信心,不但会促进股票市场健康发展,对于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刺激内需都具备积极意义。
    深化发行体制改革、建设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加快建立统一监管的场外市场、积极推进退市制度改革、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这些直面并触及市场敏感区域的改革破题无疑给投资者带来了更高的期望。
    当前,实体经济的“稳增长”有着一定的基础,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无疑给上市公司提供了更好的发展舞台,相信这一切加上制度完善、直面市场痼疾的有力改革,投资者信心将会再一次被唤醒,而这必然能激发出资本市场应有的活力。
 
相关评论:
 

资本市场如何“保卫餐桌”?

要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

诚信立市 建设“阳光”资本市场

创业板退市:整肃资本市场的开场音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