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特供奶给了“崇洋媚外”的购奶者一耳光

2012年01月03日 07:04   来源:红网   吕立夏

    近日,一名网友打算网购一批“纽瑞滋”奶粉,却发现该产品在原产地“无迹可寻”,疑似“假洋牌”。记者调查后发现,“纽瑞滋”奶粉由新西兰两家公司代理生产,目前只针对中国市场,是一款独具特色的“中国特供奶”。(1月1日《新京报》)
    
    08年三聚氰胺事件震惊国内外后,消费者对奶粉“崇洋”心理开始泛滥。“疯狂主妇”香港扫货抢奶粉,“淘宝大牛”成箱订购致断货的现象开始不断出现。近期蒙牛“致癌门”事件又使进口奶粉抢购冲上了一个新高潮。目前洋奶粉品牌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场占据60%至65%的份额,在高端奶粉场所占份额甚至已达90%以上。
    
    与其说消费者抢的是奶粉,不如说是在抢安心。但是奶粉涨价、“中国特供奶”、质量参差不齐等事件一致说明:洋奶粉不尽可靠。洋奶粉不断爆出问题,恰好鞭挞了一些人的不理性消费观念。“崇洋媚外”虽是现状所迫,也得注意到“外来的和尚”不一定就会念经,妄图以金钱买得永逸的想法,不切实际。
    
    首先是洋奶粉近来的频繁涨价,该抢购者自食其果。国际奶源价格从2011年8月份开始下跌,从原来每吨曾高到3至4万元,到现在的低于2.8万元,根本不存在成本上涨的问题。中国市场上的不理性疯抢、囤货,导致“供不应求”局面,造成了目前屡次提价的尴尬。其次,“中国特供奶”给“崇洋媚外”的购奶者再吃了一次哑巴亏。有些无名的洋奶粉自称是外国顶级品牌,但却只在中国大陆销售;有些是品牌为真,却用麦乳精等代替真奶粉,或在瓶内以国产廉价奶粉为替代。如此一来,热水冲泡的不是放心奶粉,而是洋奶粉市场的泡沫。
    
    奶粉对婴儿的健康成长意义非凡,对婴儿后期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基础的作用。“爱他,就给他最好的”,如此的爱子之心,再合理不过。但选择一个产品的时候,要全面衡量它的质量,了解它的生产、销售历史,而不是只看表面产地或是品牌。不要盲目的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中国人口袋里是比以前有钱了,但还要学会如何以富人的姿态正确消费,而不是用暴发户的姿态到国外去砸钱,反而让人钻了空子,看了笑话。
    
    安心不能凭进口而得,踏实不是多付钱的一劳永逸。我们在督促国内奶制品行业的大力整改的同时,也要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给国内奶业多一点信心。

 

相关评论:

 

“假洋奶粉”里面未必没有“中国心”


品牌是“假洋鬼子”,质量是“真洋鬼子”吗


“假洋牌特供奶”说明监管不能给人信心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好男人”绝不会让下半身憋死    2012年01月02日
  • ·怎样管住“那只征税的手”?    2012年01月02日
  • ·何时对“赶工期”说再见    2012年01月02日
  • ·达芬奇这部戏该喊停了    2012年01月02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