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昨天在京召开,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把更多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11月30日《人民日报》)
应该指出的是,根据新的扶贫标准,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面大大增加,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至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十分之一。这引起网民的热议和担心,提升扶贫标准,是否影响我国的形象?
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提升扶贫标准,体现了党中央和我国政府的实事求是的精神。确实,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地使全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约2.5亿。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在各自的研究报告中均承认:30年来,全人类取得的减贫事业成就中,三分之二应归功于中国。但是,过去一直说贫困人口减少,但实地了解,你会发现,贫困人口和地区存在很多非常严重的问题。单纯说贫困人口减少,不够实事求是。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扶贫标准划得很低。中国的贫困线都划得太低。在美国,对“穷人”最新的划分标准是:四口之家年收入不低于2.23万美元;在中国,根据2010年的标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274元的便是扶贫对象。显然,中美两国贫困线差异悬殊。其实,中国的贫困标准不仅远低于美国,甚至远低于一些远比中国贫穷、落后的非洲国家。经过此次大幅上调,中国国家扶贫标准线与世界银行的名义国际贫困标准线的距离同历史上最为接近。如果贫困标准低,致使相当部分本应享受政府和社会关爱帮助的穷人被排除在帮扶对象之外,会人为阻碍这部分人生活的改善,让很多贫困人口享受不到国家扶持,才恰恰会影响国家形象。
提升扶贫标准,覆盖更多贫困人群,这也是是我国政府开放、信心和能力的体现。长期以来,我国贫困线标准的调整则是小步缓行。1985年到2009年,24年来我国贫困线约增长5倍,而GDP则由千亿跃升至万亿,增长了42倍。很明显,贫困线标准太低且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匹配。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国贫困线仅1196元,太低的贫困线让过亿居民人为地“被脱贫”。过低的贫困线标准之所以屡受质疑,就是因为这个标准实在太缺乏基本的民生含量了。这次中国国家扶贫标准的提升,不仅要保障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使贫困人口获得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的公共服务。贫困人口尽管增加,但内涵不同,质量不同,说明我国不追求数字上的减贫成绩,而是更加重视扶贫减贫质量的动态提升,体现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更不会影响国家形象。
提高扶贫标准,让更多低收入群体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意味着政府责任的增加。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减少贫富差距,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着眼于贫困群体,因为他们最需要救济和保护。这部分人真正得到保障,整个社会才更加公平、和谐。事实上,我国几次提高贫困线标准,都等于是在“自我加压”。这种“自我加压”,凸显出我国对贫困人口的民生关注情怀。
现代经济学的“木桶效应”认为,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同理,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要看穷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是否得到足够保障。
这次贫困标准提升,我们认为,此举既不会贬低过去的成就,反而会更全面地折射出责任政府的担当与承诺,所以,只会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