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限购令”未到“卸磨杀驴”的时候

2011年10月31日 09:57   来源:千龙网   

  10月27日,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在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表示,楼市限购政策是行政办法,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办法,目前住建部正在建设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完善之后将取消限购。此外,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也将逐步转移到以货币补贴为主。(《南方都市报》10月28日)

  有道是“白天不懂夜的黑”,市场与行政之间虽然也存在着些许联系,但终究归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某种程度上,市场的涨跌其实正好比潮汐的起落,本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性,而对于市场的这些“弄潮”脾性,并不亲自“下海”的行政部门其实也很难摸清、参透。既然行政本非市场的行家,假如还偏要不懂装懂,甚至以行政政策来对市场指手画脚,其实难免“外行指导内行”,弄巧成拙也更将在所难免。历史上,因为行政干预市场而导致的经济灾难,其实不乏教训。

  可见,行政与市场之间的边界,其实不能随便越界,而这一点,在房地产市这个市场上其实同样不应成为例外。从这一视角审视,当下的房地产限购令,某种程度上的确是一种行政化的指令。既然买房的资格不是看买得起买不起,不是看市场上的购房意愿,而是首先要经过行政化的资格认定,购房资格甚至要因审批不通过而被一票否决,当下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甚至房产商越来越不好过的日子,甚至破天荒的降价卖房,的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限购令”这一行政干预。

  不难设想,假如在房地产市场上继续“市场的归市场”,稍微一降价便出现排队盛况的楼市,想必不至于这么快便风雨飘摇起来,不仅老业主不必为资产蒸发而动怒,房产商也可以把好日子继续过下去。事实上,对于房地产下行的担忧,也不只是让“老业主”和“房产商”们揪心,住建部看来也很着急。这不,房价刚有点降的趋势,住建部已经迫不及待的放出话来,不仅反省了“限购令”这一行政指令的弊端,更透露出取消“限购令”的意图,住建部对于房地产市场体贴入微之情,的确不难感知。

  不过,“市长的归市长,市场的归市场”固然没错,但是,保持政策的延续性,稳定市场的预期,其实才是对市场的真正尊重。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限购令”的挑刺和反思,不早不晚,偏偏出现在房价终于有了下降迹象时,而且市场刚刚对房价的趋势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和预期,政策便又透露出松动和转向的迹象,与其说“限购政策”本身涉嫌行政干预市场,毋宁说是政策的朝令夕改、摇摆不定,才是对市场破坏性最大的行政干预。

  一言以蔽之,楼市的政策究竟该怎么定,当然可以讨论和商榷,但只有真正剔除了“救市”与“托市”的思维,真正出于楼市健康、金融安全、并回归居住的本意,楼市的政策才不会总是被动的跟随房价起舞,甚至比房价更加的飘摇不定。无论如何,才刚刚起了一点效果的“限购令”,其实还远未到该“卸磨杀驴”的时候。(吴江)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