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空壳公司中标是阳光采购之耻

2011年10月11日 07:09   来源:广州日报   

    海南省海口市一家无软件企业资质证书、无办公地点、无联系方式的“五无”公司——星海利达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在注册成立后4个月内连续在政府采购中中标。面对质疑,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主任蔡东海解释称,屡次中标为“商业机密”,并且面对新华社记者提出的多次疑问时表示,“要将记者关在会议室监控起来。”

    这位官员好大的口气,不但将“阳光采购”曲解为“商业机密”,而且面对质疑,居然威胁要将记者关起来监控。作为政府采购中心负责人,如此威胁记者,无非是因为本来是“暗箱操作”的一件事,现在却被曝光了,同时也连带将政府采购的潜规则再次暴露出来。

    《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政府采购过程必须遵循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也正是因如此,政府采购才被称之为“阳光采购”。然而遗憾的是,在很多时候,不但“阳光”没有照射进政府采购,反而因其巨大的利益给了官商勾结和“暗箱操作”的机会。

    海口这家“五无”公司,是一家很明显的“空壳”公司,既不符合政府采购的竞标身份,其有违常理的中标更是对政府采购整个程序的无情嘲讽。按照规定,政府采购的公开招标包括发布招标公告、组织资格预审、评标、发布中标通知等多个环节,各环节都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但这起政府采购,中标公告只有区区百余字,仅告知由海口星海公司中标,价格为590万元,对其他内容只字未提,阳光采购的各个环节均被架空,应有的社会监督也根本没有从中体现。

    阳光采购变身商业机密,空壳公司借机牟利,一起典型的采购腐败,光明正大地打着政府采购的幌子,公然在官商之间上演。空壳公司之所以能打通资质审查、专家评审等多项关口,恐怕还在于其顶着的是“特权之壳”,在权力保护下,所谓的阳光采购异化为左手招标、右手捞钱的权钱交易,至于浪费纳税人的钱、行政成本的上升,则完全不在其考虑之内。

    更可怕的是,借政府采购为某些人牟利,似乎成了一件很冠冕堂皇的事,当事者甚至觉得公众过于大惊小怪,于是便有了“安徽淮北采购7台iPad2称为方便领导出差办公”、“政府采购的就是正确的”等荒唐解释,在他们眼中,只要在形式上公开了,政府采购就阳光了。这种采购意识,暴露的也正是财政预算不公开、难公开之弊。

    调查表明,1978年到2006年,我国财政支出中用于行政管理的费用增长了143倍,占比从1978年的4.71%上升到2006年的18.73%,行政成本远高于很多国家。而财政部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政府采购法实施以来,政府采购范围不断扩大,采购规模由2002年的1009.6亿元扩大到2009年的7000多亿元。采购范围的扩大,固然体现了政府采购的日益规范化,但采购金额的激增,也折射了行政成本的攀升。

    因而,要想压缩行政成本,控制“三公支出”很有必要,但政府采购倘若依然大手大脚,甚至为权钱交易提供便利,压缩行政成本也就会“按下葫芦浮起瓢”。要想杜绝政府采购的“灰色交易”,就必须让公众监督的阳光照射进来,每个环节都要公开透明。如此才能对纳税人负责。

 

 

相关评论:

 

“空壳公司”频频中标 背后有多少“空壳部门”?

 

暗箱操作成就了“空壳企业”中标的神话

 

空壳公司凭什么屡屡中标政府采购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