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内地股市行情如羸弱的病人,“一天不如一天”,初步统计,A股总市值目前已较去年末缩水3万亿元。而尽管遭遇了史上最严重的“破发潮”,股市IPO依然“健步如飞”,今年以来发行新股已达226只,融资金额和数量再夺全球榜首。(2011年9月26日新京报)
中国股市问世20多年来,上市公司“圈钱”恶名一直无明显改观,从企业角度看,对上市融资“饥渴”程度持续不减。在A股发行股票是“免费的午餐”,企业千方百计谋求上市。一旦通过层层行政审核,面对投资者又处于强势地位,不用担心股票发不出去。尤其是2010年以来,一方面新股发行提速,中小板、创业板新股每周批量发行,大盘股更是跃跃欲试;另一方面再融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几大银行先后实行了巨额再融资计划,一大批上市公司纷纷跟进,形成了壮观的圈钱潮。市场存量方面,“大小非”、“大小限”和高管减持也不断从市场上抽血。在这样的背景下,A股全球表现最差就是投资者对股市圈钱不满的强烈反应,说明“股改”之后,股市乱砍滥伐,一些上市公司的“融资饥渴症”等严重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虽说融资功能是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但市场之所以对上市公司“圈钱”反应强烈,究其本质还是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导致市场认为再融资就是圈钱。
中国资本市场曾有过“圈钱市场”的坏名声。有一些面临经营困难的上市公司借助资本市场的融资机制滥发股票,从而导致股市出现令人不堪回首的“熊长牛短”,多少投资者的财产性收入因此而遭受重大损失。尽管目前国内IPO的审批较为严格的,但再融资的审批相对宽松一些。在全球经济尚未走出低迷的背景下,不少上市公司被资金卡住了的脖子,于是它们不约而同地冲向那个最容易逃生、也最廉价的“出口”———股市。实际上,上市公司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股市上进行再融资本无可厚非。从A股这些年的发展看,很多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后,都通过增发等方式顺利地进行了再融资,投资项目也给股民带来了可观回报。但再融资怎么融、融多少,这里面不仅有利益的问题,更有一个“度”的问题。
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再融资需把握好市场的“火候”,要顾及广大投资者利益。再融资不仅要有利于上市公司,而且也要有利于投资者,更要有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否则,就有可能使一些上市公司利用政策的空子,把股市当成“提款机”,进行大规模增发“圈钱”。
尽管目前不少人对于今后中国股市抱有乐观态度,尤其是中国经济基本面、人民币升值等有利因素并没有改变。但要中国股市仍能够保持一个波动起伏的向上走势,监管部门当务之急就是要对“恶性圈钱”行为立即叫停。尤其是在目前新股发行、再融资、限售股解禁等仍可能成为促使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逆转的重要因素情况下,提高IPO的门槛是当务之急。对于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条件理应作出更严格的规定,不仅要求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达到一定水平,还应要求它对投资者的回报达到一定标准,且更应拉长再融资的间隔期,防止频繁的“圈钱”行为导致A股市场压力急剧扩大。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石建勋认为,无节度的融资改变了股市的供求关系,摧毁了投资者的持股信心,使股指一泻千里,形成了一级市场圈钱千亿,二级市场市值损失万亿的恶性循环。因此,石建勋呼吁管理层,要重新定位股市的基本功能,变融资市场为投资和融资并重市场,从“圈钱市”向“投资市”、“和谐市”、“包容市”和“共享市”转变。
(责任编辑:王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