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中国房价几乎一直呈现节节攀升之态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各级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性和迷恋性日益增强,导致房地产开发成本不断地提升,而让土地财政成为开发商及其“商用专家”等群体借机抬升房价的貌似无懈可击的“理由”,进而使土地财政成为众矢之的。
于是乎,很多人认为中国房价不可能下降,而于客观上成为维持高房价的重要因子。但是,大家往往在此时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常识,即“花无百日红”。这不,土地财政缩水的变局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据2011年9月2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自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133个城市单月住宅类用地(含住宅用地及包含住宅用地的综合性用地)成交量在8月达到最低,成交面积1918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减少19%。全国不少重点城市前8月的土地出让金都出现了明显下跌。譬如,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上海土地出让金743.1亿元,仅为去年全年的48.4%。根据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数据,1~8月,北京经营性用地土地出让金收入合计为671.95亿元,比2010年同期下调了6.74%,仅相当于去年全年土地收入的40.9%。
为何如此呢?
首要因素是,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信心、决心和力度越来越大,使得不少地方政府调整了土地供应的方向和面积。
其次,政府出台的限购、限贷等宏观调控举措之成效日益明显,导致房地产开发商买地的热情锐减,而其购买土地的能力也越发低下。
再者,部分具有远见卓识之决策者及掌握有一定话语权者,想方设法地弱化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和迷恋性。
诚然,就当下而言,相关教育、城市建设费用,以及保障房建设资金等都难以离开土地财政的支持。
另外,就像《第一财经日报》所披露的:2011年6月,地方政府终于在与市场的僵持中败下阵来,开始积极供地,大批优质地块入市,以调动开发商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土地财政会出现反复。
换言之,正如笔者曾经所讲:土地财政一时难以离开中国财政。
但是,只要中国的房价尚未回落到温家宝总理所讲的“合理价位”,那么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信心、决心和力度就不会减弱,而会不断弱化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和迷恋性。
还有,不断弱化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和迷恋性,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客观要求。
再者,弱化土地财政,可降低中国房价,利于亿万中国普通民众住房问题的解决,而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综上所述,土地财政的缩水——弱化土地财政,是中国国民之福。因此,笔者建议有关决策者及可能影响决策者之群体,理应为不断地弱化、缩水土地财政而积极努力。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