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漏油事故让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其犯了错之后,不主动承认、不停止作业、不积极善后、不深刻反省,还摆出一副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无辜模样,“四不一没有”的霸道表现让舆论很是愤慨。就是这么一种丑闻,竟然“坏事变成了好事”,成为康菲公司炫耀的资本和扩大业务的机会。什么叫“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就是。近日康菲公司在其官网上发布一则业务招聘通知,称“近期随着中国渤海湾康菲钻井平台漏油事件的不断演变,使美国康菲石油公司的知名度得到了很大幅度的传播,也使得美国康菲润滑油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内人士所关注,业务成交量同比大幅度提升,业务人员工作量大幅度增加”。(8月18日《中华工商时报》)
据康菲润滑油部门一位相关人士称,一些原本不怎么知道康菲品牌的客户现在也知道了康菲,“这反而带来了业务量。”康菲公司显然从中窥见了机会:康菲润滑油业务此前一直采取的是电话营销的方式,康菲希望借此机会拓宽渠道,并“借助这次品牌广泛传播的机遇,共同分享康菲润滑油成长所带来的喜悦。”丑闻可以当广告使,错误可以当利器用!这让忙于逼迫康菲公司承担责任的舆论情何以堪!
什么叫香臭颠倒?恐怕这就算是了吧。而追根溯源,孕育这种怪胎的颠倒逻辑,何尝不是司空见惯的现实土壤?这个时代里,充斥了太多香的不香、臭的不臭、香的被当成臭的、臭的被当成香饽饽的氛围。遵守公序良俗被看成“不开窍”、见义勇为被视为“多管闲事”、投机钻营被当成“有本事”、诚信勤恳被视为“不聪明”、腐败贿赂被当成“有能力”、搞出绯闻花边反成了“名人”……于是,光荣的不光荣,耻辱的不耻辱,耻辱的被当成光荣,光荣的被当成耻辱。
康菲为什么可以无视丑闻,罔顾自身形象,还敢奢望借着错误得便宜?行业对善恶不辨,形象多丑都不在乎,你做了不道德的事儿,不是避而远之,反而凑上前来,只要你有名气,仍然跟你做生意;管理者对香臭不辨,只要你能交上税金,事情搞得多不堪也睁只眼闭只眼,反应迟缓;法律环境对是非不辨,缺乏约束,依照法律区区20万元的上限罚款,不过是挠痒痒而已。既然从法律上、从管理上、从社会文化上,都有“香臭不分、香臭颠倒”的基础,你怎么能幻想指望依靠企业的自觉,实现道德的救赎呢?
伦理颠倒,是搞乱社会秩序的根本原因。如果说价值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异化,大家需要不断发出警惕的话,那么现在这种“异化”的结果就已经开始向外散发了。它变得不只是个别人的选择,而开始扩散成为很多人的群体性选择。实在想不明白,康菲公司逃避罢了躲闪罢了,“缺德”也罢了,你怎么就好意思赫然地自我炫耀了呢?但再仔细想想,我们即便不会如康菲公司这样过分,而发生在我们身上和身边“香臭颠倒”的事情,还少吗?
社会伦理,需要基本的是非观念,筑造出这个社会最基础的底线。底线之上,自由才有尊严;底线之下,“自由”也会成为无耻者、霸道者的通行证。一个错误的案例,向社会排放的不仅仅是污染石油,更是道德毒素。而要纠正这种“香臭颠倒”,除了每个个体的自我觉醒,从“异化”中跳脱出来,更需要来自于体制层面的努力与干预。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