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应“慢一点稳一点”

2011年08月05日 07:47   来源:中国证券报   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刘煜辉
    国际上“唱空”和“做空”中国的声浪日盛,对冲基金们开始押宝于2012和2013年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预期。这个事件未必真的会发生,但只要今天中国经济中种种不安的因素不断发酵,就足以引起金融市场的情绪波动而使它们大获其利。

    的确,主要国家中还没有哪个经济体历史上每年将一半左右的GDP用于资本形成(投资),中国是个例外。按照今天中国庞大的雄心勃勃的公共投资计划,这个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经济学家的逻辑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银行的坏账、政府的债务和大面积的产能过剩都会发生。因为从过去已发生的情况分析,中国的公共投资基础设施的效益令人忧虑。

    以铁路运营为例。铁道部负债2万亿,每季度亏损近40亿,这样的资产在现代工商社会被认为是鸡肋般的累赘。京津城际在2008年8月正式开通后,第一年客流量达1800万人次,低于预期的3000多万人次。

    当下中国高速公路网的平均月通车量不到50万辆,多数收入不能覆盖贷款本息,需要政府大量补贴维持。脱离预期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的投资形成的产出,要么增加原有经济的成本,要么形成政府沉重的债务。

    统计局最近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物流运行情况分析》显示,中国物流成本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1-2倍。央视最近搞了个调查,为什么中国的物价高?说是中国的物流成本高,钱都让中间环节收走了。那为什么物流高、公路费多呢?没有继续再问。其实根子还在投资,建成的项目达不到预期的客流量和车流量,所以就支持不了“薄利多销”的商业模式,只能多设卡、多收费来补量的不足,从专业角度讲,基础设施使用率不足本质就是泡沫,专业术语叫投资的内部隐含报酬率低下。公共投资效率低下的宏观效应最终都会反映到价格上,这是通货膨胀的供给面的逻辑。

    当经济中很大部分的经济活动处于低效率状况时,宏观上的表现是最后财务的负担都会加到经济中有效率的部门身上。

    今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了30%,在银行体系20万亿资金被冻结的情况下,银行利润增长50%,我们要问这到底是赚了谁的钱。

    一边是扩张财政,一边要紧缩货币控制通胀,在政府主导货币创生的经济体中,注定是不兼容的。经济会陷入一种很“闷”的状态,中国实体经济部门的利润正在不断被政府挤压和有泡沫的资本吸走。

    中国过去习惯了“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我们却忽略了成功经验的历史背景。12年前,中国经济还是个小伙子,在全球总量中所占份额小,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未开发的土地以及自然资源,同时全球化红利张扬,中国可以通过政府的经济动员力实现投资和出口高速增长;而今天,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已经有一个很大的经济盘子了,还能如12年前一样激进吗?

    2003年起中国失去了廉价资源,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无法应付出口需求和政府的大兴土木,而成为了国际大宗原料市场的超级买家。2007年起中国劳动成本优势逐渐失去,不少新兴国家劳动力比中国便宜。2010年起,廉价土地优势亦失去了。今天每一项人民币资产都能轻易地捏出大把水分。

    中国资本回报中来自政府补贴的成分比重快速上升,而今天的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却成为了杠杆率最高的部门。但问题是,政府补贴还能贴多久?

    中国经济请慢一点,稳一点。过去两年中,新开工的计划投资规模累计高达经济总量的1.2倍。后面还要建数万公里的高铁,数千万套经济适用房,再来一个4万亿水利的投资,再加上地方政府对十二五规划中十几万亿的发展新兴战略产业蓝图充满如火如荼的热情。人类历史上还没有这般改造过自然,“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过去我们思维模式都是“只争朝夕”,十年、十五年的事恨不得在五年内完成,今天中国需要学会“时间换空间”,尽可能地将五年的事放到十年中去办。中国今天已经是巨人了,而巨人行走首先要考虑的是“别摔倒”。

    中国投资减点速,出不了什么大事。投资减点速,全球大宗商品或跌个30%-50%,这对于今天的中国制造是急需的,意味着它的竞争力马上就能恢复。中国经济垮不了。成本下来,企业家精神重新振作,私人投资意愿的上升能平滑掉政府刺激的退出。“紧缩会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是极其虚妄之词。公共投资速度慢一点,私人部门就业和收入都会转好,大家都满意,预期好了,股市就会涨起来。

    长期以来,“中国减速会导致两三千万农民工失业”是流毒甚广的伪命题。过去两年的经济刺激都是打着“增加就业”的旗号进行的,事实上跟农民工没有多少关系。

    中国不可能靠投资解决就业。建筑业和制造业领先只是造成青壮劳力短缺和人口红利快速衰退,另一方面每年有600万-700万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40岁以上的劳动者过早退出劳动力市场。

    中国的未来只能靠产业结构升级延伸来实现充分就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要起来,将现在的制造中心格局演变成运筹中心,这样大量闲置劳动力才能被吸收,劳动者报酬才会真正大幅增长。投资拉动的就业,工资增幅肯定是大幅落后于资本报酬的,这是常识性的经济定律。

    “慢一点,稳一点”,政府自身改革多推进一点。其实也很简单,政府多让点利,构建一个相对公平的分配结构,中国在未来十五年之内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是概率很大的事件。我们相信中国,也看好中国经济。

    高铁事故、债券风波、投资减速……近期一系列经济事件和现象表明,以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露出疲态,中国经济正面临变轨选择。如何探求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增长极?如何保证增长同时实现结构调整?当前内外部环境都不乐观,经济“慢一点稳一点”也许是最优选择。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