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眼花缭乱的“洋品牌”面纱

2011年07月15日 08:33   来源:工人日报   郭振纲
    如果商家从中得到教训,进一步树立诚信经营的意识,如果消费者进一步确立理性消费的意识,如果管理者能认识到品牌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缺漏和不足,进一步完善制度和强化执法,达芬奇事件也许是一个契机、一个转折

    价格动辄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号称“意大利原产、实木制作”的“进口”达芬奇家具,却被曝光是东莞生产、使用的是密度板等材料。7月13日,达芬奇家居在北京召开情况介绍会,坚称其代理意大利品牌产品系原装进口,但承认与广东东莞两个工厂合作生产过家具。据7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深圳市工商局已经初步查明,上海达芬奇总部通过其深圳等下属公司给东莞长丰家具公司下订单,长丰家具公司把家具成品提供给达芬奇公司,达芬奇公司再通过多个贸易公司出口,最后再从上海入关,国产货就变成了所谓的意大利、美国原产的洋家具。质检总局要求沪深两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达芬奇家居的进出口情况进行调查。

    据业内人士透露,事实上,“贴牌”生产不仅是家具行业的“潜规则”,在地板、厨具、瓷砖等建材行业也并非鲜见。

    从香武仕音响到欧典地板,再到时下热议的达芬奇家具,似是而非的洋品牌不时出现。公众在问:还有多少所谓的“洋品牌”依然蒙着神秘面纱欺瞒消费者?

    让人眼花缭乱的洋品牌中,不乏确为国外品牌,或直接在国内设点销售,或成立合资公司生产并销售。但有不少是“挂羊头卖狗肉”,如在国外注册一个品牌,将其内销国内,对外声称洋品牌,但其实不论原料、产地、设计都是国内的;或如,代理洋品牌的同时,在国内生产同样的产品,但对外都以洋品牌的面目出现,一旦被人揭穿,就祭出“贴牌”名目;再如,干脆在国内注册一个带有国外特征的品牌,糊弄消费者。

    鱼目混珠的所谓“洋品牌”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品牌所有者表述不明,产品原产地标示不清,质量标准和成分说明含糊,消费者告示缺乏。这些亦真亦幻的产品信息弄得消费者一头雾水,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消费者支付了高价格却没有买到真实和放心的产品。每年消费者协会都能收到不少对洋品牌的投诉。

    这与我国对洋品牌的管理缺乏规范、系统的规章制度有关。无论是品牌使用,还是质量标准和成分说明、消费者告示,相关规定不尽完善。

    达芬奇事件发生后,也有人将其归咎于企业商业道德丧失,归咎于消费者的崇洋媚外。但有一点是一致的:揭开洋品牌的面纱,给消费者提供真实、安全的消费环境,刻不容缓。

    建立真实、安全的消费环境,不仅需要完善制度,而且需要加强市场管理;不仅需要强化企业的诚信经营意识,而且需要给消费者提供足以保障自身权益的手段;不仅需要确立严格的欺诈经营惩罚机制,而且需要建立消费者利益受损后的追偿机制。

    时下,真假洋品牌的质量、定价问题日益受到舆论关注。达芬奇事件的发生,给全社会提供了深入反思和解剖的标本,如果商家从中得到教训,进一步树立诚信经营的意识,如果消费者进一步确立理性消费的意识,如果管理者能认识到品牌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缺漏和不足,进一步完善制度和强化执法,达芬奇事件也许是一个契机、一个转折。

(责任编辑:李焱)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