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10日开始对大白菜等4种主要蔬菜实施“限价令”。至11日,福州主要超市全部将菜价调至政府指导价之下,4种大路菜的降价幅度两日间普遍达到15%—50%。市民对比表示欢迎,并希望形成长效机制。(中新网等11月13日)
在CPI不断攀高、刺痛民生的情况下,政府有所作为是众望所归。而“限价令”之下,蔬菜价确实降了,受益的人们拍手称快,并希望一直持续下去,甚至有媒体已开始探讨其复制性。但在笔者看来,此做法能坚持多长时间并不令人乐观,面对“限价令”更需要理性审慎的看待,还是不要急着叫好的好。
首先,“限价令”没有兼顾公平性。一方面,“限价令”主要针对超市零售,对批发市场虽有干预,但批发价依旧高于指导价,更为重要的是,农贸市场蔬菜价格依然坚挺。这也意味着,那些农贸市场上的消费者要承受更高的价格,无法享受“限价令”的好处,即便跑很远的路去超市购物,也要付出更多成本,与那些区位较好的市民来讲,已是一种不公平。而相比而言,超市消费者往往比农贸市场消费者经济条件更好,但后者却依然要承受高价。
再说,“限价令”之下,对于零利润甚至负利润的超市也是不公平的。市场经济的根本动力在于追逐利润,但限价之下,蔬菜零售几乎没有利润可言,这等于是政府无成本的利用超市经营收益来补贴广大的民众。这对于政府是政绩,对于民众是受益,可对商家就是“赔本”。据悉,因为物价倒挂,不少超市内都出现了“倒菜族”,这对于超市更是一种无形损失,在市场竞争中也会处于不利地位。平抑物价本该是相关部门的事,总不能让商家来独自承担成本,承受经济货币政策带来的通胀影响吧?
其次,直接干预蔬菜价格,有违背市场规律之嫌,摒弃“限价令”背后的价值判断,“限价令”能够走多远的事实判断更值得关注。在2007年物价高涨时,重庆曾出现过“零利肉”,但很快就销声匿迹了。无利润之下,政府“一本万利”的单靠政策推进和道义要求商家义务做买卖,并不靠谱,甚至会搅乱价格对于供求、竞争的传导机制,比如农贸市场上正常经营的商家可能因超市限价菜关门歇业,使这些商家生活雪上加霜,而超市也会因为抢购、“倒菜”等加重物流负担,承担更多成本。
因此,“限价令”应该慎行才是。限价菜并不是菜价真的降了,而是大部分成本被超市承担了,生产流通成本、运营成本较高的现实没有改变,如此之下,相关部门不能单纯依靠“限价令”,而应该直面通胀和成本高的困难,尊重市场规律,通过直接对民众发放补贴、减免相关税费,降低生产流通经营等环节成本等来平抑价格,这样的低价才能持久。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