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隐私的背后就是商业利益,就是广告价值。由此推导出:免费模式对隐私的饥渴度,远远超过收费模式。为了免费,我们曾经愿意让渡一部分的自由给广告。而今天为了免费,我们是否愿意继续让渡一部分隐私?
360杀毒软件称,腾讯软件窥视用户隐私文件,由此引发360与腾讯两家互联网巨头之间的口水仗。大战历时一月有余,舆论几乎都站在了保护隐私的360一边。后来腾讯联合其他几家网络公司,联合声明360不正当竞争。而现在情况愈演愈烈,360推出的“扣扣保镖”,能把腾讯软件一律禁用。但有人发帖称,其也有“后门程序”……这场恶性循环,究竟何时方能结束,至今尚未可知。
不少舆论早已看透一点:争夺中,腾讯处于舆论劣势一目了然,可360尽管拥有道义上的制高点,声称是为了保护用户隐私,但双方的目的都不一定是道义,而是利益,是为了确保自己软件的占有率罢了。
管理学中,有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社会资本。社会学家科尔曼如此解释:假设你去贸易市场买地毯,结果向地毯商人问起首饰来,他们会声称自己也卖首饰,但只不过是把你领到卖首饰的朋友店里去。这种人际关系,也是做生意的资本之一。
同理,对现代公司而言,尤其是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客户端的社会资本是重中之重。毕竟大多数网民,对软件真正的好坏压根无从比较,最后不过是依赖长期的使用习惯罢了。一旦用惯了某软件,就懒得再适应新产品。软件领域,素来“喜旧”,和买衣服时的“喜新”几乎相反。谁先让用户装了自己的软件,谁就是赢家。
于是,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大量免费的国产软件,用互相捆绑的架势,一起被安装到了电脑里。最初,你可能只是想装一个杀毒软件而已,结果在安装过程中,其他公司的游览器软件、股票软件、影音软件无意中都被捆绑装了进来。至此之后,你的使用习惯,慢慢就会适应这些“天降奇兵”。这也是为什么,国产软件相互之间,总是“抱团取暖”,免费在你电脑里一群群地出现。对“社会资本”的理解之深刻,中国互联网企业可谓娴熟独到,简直能为其他行业提供这方面的教科书了。
IT领域的竞争,可以简单归结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微软模式:付费而野心庞大,结果总是被告垄断;另一种是谷歌模式:免费而基本依赖广告,结果总是被质疑公正性及过分关注用户隐私。有人说,隐私的背后就是商业利益,就是广告价值。由此推导出:免费模式对隐私的饥渴度,远远超过收费模式。
症结恰恰就在这里:我们的消费习惯,太喜欢“免费的馅饼”。宁愿忍受广告条的骚扰,也要选择免费软件;宁愿忍受刷机死机的风险,也不愿购买正版游戏;宁愿搜索可能带毒的盗版小说网站,也不愿意以3分/千字的价格购买网络小说。
甚至可以这样说,对于虚拟文化产品,我们太习惯免费大餐了,所以500元买一件衣服不觉得贵,200元买一张正版碟却觉得是天价。基于这样的消费市场与集体心理,我们的IT领域想要发展,大多数企业也唯有依赖免费模式这一个答案。
但更重要的问题出现了。为了免费,我们曾经愿意让渡一部分的自由给广告。而今天为了免费,我们是否愿意继续让渡一部分隐私?
对发展中的我们而言,有些人或许真的宁可让渡隐私,来换取免费的文化大餐。何况还有人心存侥幸,总觉得虚拟世界的隐私,不完全等同于现实生活,只要不用自己掏钱,一切都好商量。甚至在信息时代,隐私的泄漏几乎成为难以避免的趋势。有不少科幻作品已经预言过:未来某一天,你可能不知道去年从超市买了多少东西,但电脑知道;你可能不知道自己信用卡消费的额度还剩多少,但电脑知道;你可能不知道该用什么交通工具去某个地方,但电脑知道……你的生活日记、你的吃穿用度、你的行程事物、你的文化娱乐,电脑都将比你更清楚,某些时候还会代替你、指导你做出更优的选择。这样的生活,已经无所谓个人隐私的边界在哪里,这样的社会,看似更加有序,也方便管理,但同时也就意味着,你生活在监控无所不在的环境中。
已经有无数先哲和无数历史告诉过我们:乌托邦是不存在的,“每次通往天堂的努力,都是在走向地狱”。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两全其美的好事,自然也不会有真正免费的馅饼。
易凯资本CEO王冉则将这场口水仗提升到商业伦理和道德的层面。他说,从360与腾讯、蒙牛与伊利的商战中,有必要探讨一下,到底什么是令人尊敬的竞争和自由市场精神,是强大自己还是陷害和诋毁对手;是用产品和服务说话还是用公关公司说话;是就事论事还是搞人身攻击;是尊重用户还是蒙骗用户;是以善制恶还是以恶制恶;是致力于推动市场规则的建立,还是把自己当警察。
然而劣币驱逐良币,素来屡见不鲜。一家试图建立百年基业、千年名望的大公司,自然不会满足于低端的利润之争,更想要推动市场规则变革,甚至民族兴盛。可是对一些初级阶段的企业来说,能否在市场中站稳脚跟都是问题,上面这些纯属奢谈。公司的力量,大到可以改变人类历史和文明进程,这是西方企业家精神一直弘扬和称颂的价值所在。然而,公司在力量很小的时候,更可能被人海、被唾沫、被更多的“大象”压垮。
以我们现有的民企发展程度、大众消费心理以及社会生活水平,让渡给广告,来换取免费,估计将会成为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流模式。 IT领域,和医疗有点类似,买方与卖方的信息是不对等的,用户无法确切知道,自己的软件有无后门,究竟哪个编得更好,一切只能跟着感觉走。某种程度上说,这样恶性的掐架,丑闻揭露越大,越能擦亮大众的眼睛,给大众打一个预防针。也许,我们不能指望哪个企业现在就对规范市场做出贡献,但是当商战曝光在公共舆论中,被反复拷问,那本身对市场规则、对广告价值、对理性消费,都是一种推动。
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求我们:要么消费者自己修炼成专家,要么等待企业成长为儒商。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