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万能再成杀手锏

2010年10月15日 08:0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赵民望

  公众痛恨高房价的情绪,伴随着不听话的市场的高烧不退,再度迎来了管理层出手干预的回应。十一长假前,五道“金牌”齐发,目标是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很愿意看到一个健康的市场,不过政府一再干预的后果将很难判断,尽管市场做出了“成交低迷”的反应。市场会不会归顺于政府的有力之手?

  事实上,此时引起我们高度警惕的不是房地产新政本身的效果,而是超越了行政权限的“手段”之一:“对不能提供一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房贷款。”

  “户籍”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实施调控的“杀手锏”!

  各地随之落实的调控措施中,“户籍”名正言顺被启用,地方政府的房产“限购令”也一一发出。深圳市决定暂时实行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政策:户籍居民家庭,限购2套住房;对于能够提供在深圳1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深圳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暂停在深圳拥有2套以上(含2套)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以上(含1套)住房的非深圳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在深圳1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深圳户籍居民在本市购房。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无不纷纷跟进,“限购令”堂而皇之的成为政令。与北京接壤、一度因价格优势而楼市火爆的河北燕郊、香河等地,也纷纷出台“限外”的严厉政策。

  其实,当下各地房地产市场出现交易低迷景象的背后,“限外”户籍是最为有效的公开武器。

  多个部委包含了户籍限制的调控措施,正中地方政府的下怀:光明正大的使用“户籍”这个杀手锏,一方面房地产市场调控短时间内可以见效;另一方面户籍“门槛”历来被城市管理者所看重,人口对各地政府的执政绩效至关重要。包括北京在内,哪个大城市愿意吸纳外来人口?现在岂不是天赐良机!

  以户籍实施“限外”、“限购令”,初衷是遏制过度投资、打击炒房,目前来看已经收到了明显效果。问题是,这种政令抑制的仅仅是需求;更重要的是,它经得起正当性、公平性、合法性检验吗?政府为了打压房价,祭出“户籍”这个杀手锏,可能维持了暂时的市场平衡,但是失去的、或者首先破坏的又是什么?

  改革举步维艰,户籍改革尤其阻力重重。有关方面一直强调,户籍制度的改革不难,关键是剥离附着在户籍上面的种种利益诉求。看看今天从上到下,各级政府都以政策的名义,位居于户籍制度受益者行列,一个本应早该消除的过时制度就这样被放任。

  各地户籍制度改革时紧时松,至今也只是概念上的游戏,没有本质上的突破。然而,当前突出的社会、民生问题,却都与户籍制度有关联,顽强的户籍制度依然是坚冰,维持现状者众多。

  改革进程缓慢,而呼声一直很高。日前,有3家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都提及要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问题。其中,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认为,受中国城乡分割以及户口制度的约束,这种城镇化尚是一种“伪城镇化”。大量的农村产业工人,虽然居住在城市并被计算为城市人口,但其并不能同等享受到城市的各类公共服务,其收入水平、消费模式无法等同于一般城市人员。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指出,中国城市化目前仍处在“半城市化”状态。原因是,我国现有城市化率的统计口径,包括了1.45亿左右在城市生活6个月以上,但没享受到和城市居民等同的公共福利和政治权利待遇的农民工,也包括约1.4亿在镇区生活但从事务农的农业户籍人口,这些并没有真正转变身份的人口约占城镇总人口的一半。

  尽管在改革的节奏掌控上,这些报告提法有所不同,但是户口制度制约城镇化是事实,各自研究报告均提出了放开户籍制度的改革建议。

  被不断强化的户籍制度,难道比政治体制改革还要艰难?房地产新政中涉及户籍的限制措施,至少回答了这样一些基本问题:户籍制度改不动的关键在哪里?到底是谁在阻碍户籍制度的改革进程?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