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隐形富豪”是社会大敌

2010年09月24日 07:10   来源:扬子晚报   谢昱航

  “中国首善”陈光标透露,中国内地的隐形富豪大有人在,口袋中的钱足够再建一座新的现代化北京城,而拿出其中20%就足以解决全国4000万贫困人口的吃饭和就业问题。但在国家遭遇大灾大难的时候,他们从未捐献过一分钱(今日本报A2版 )。

  中国富豪拥有的财富如此之巨,让人心惊。中国改革开放才这么多年,财富集中到这种程度,让人深惧。

  哪个国家都不缺少富人,特别是那些经济发达国家,超级富豪拥有的财富可敌一些国家的举国财力。但是,这些国家并不担心贫富差距过大,因为这些富人的财富,会有很多方式、比较彻底地返回社会,比如对遗产征重税,比如有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那样的无所保留的捐赠行为等。所以,这些国家的贫富能得到较好的平衡。

  以此来观中国,难免不让人皱眉头。中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国的很多富人对慈善事业也不感兴趣,陈光标的慈善义举,被很多人攻击。更重要的,发达国家的很多富豪是白手起家、勤劳致富的能手,而我国的富豪,其财富聚敛方式多遭指责,在财富榜的富豪中,被发现“原罪”的不少,特别是近几年通过股市圈钱,通过高房价套钱的方式,更引起社会的普遍不满。

  对贫富进行调节,最重要的是搞清楚富人有多少钱。民间有语:在西方国家,你的收入你自己可能不知道,周围的亲戚朋友不知道,有一个地方是一定知道的,就是税务局;而在我们国家,情况恰恰相反,自己知道,朋友同事估计差不多,只有税务部门不知道。所以,应付贫富悬殊的当务之急,一定得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让每个人拥有多少财富在相关部门那里清清楚楚。 

  也许,我们也不乏相关制度,而是愿不愿意彻底地执行。但贫富悬殊,已成于悬于我们头上的一把剑。我们该何去何从?答案虽然不言而喻,但答案却是需要决心才能写出来的。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