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药价虚高不是不可治愈的“癌症”

2010年05月19日 08:0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郭文婧

  一盒15.5元出厂的芦笋片,经过层层加价,在医院竟卖至213元,利润达1300%,而且这药还是通过网上招标集中采购的。对此,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直言:“药厂,或者代理这个药厂的批发公司与招标的机构以及医疗机构这三方,说的好听是合作的结果,不好听的就是勾结的结果。”

  你有政策,我有对策。关系国计民生的药价,国家出台了大量的调控政策,采取了24次降价措施,据说降价总金额超过了千亿元,可现实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药价高的问题,老百姓依然怨声载道。

  药价虚高的难题,难道真的没有解决办法吗?如果说没有有效办法来解决药价虚高的难题,那肯定是自欺欺人。那为什么药价虚高的难题到现在还没办法破解呢?问题在于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而是缺乏解决问题的决心。今年3月,针对记者对“同一种药在不同药店价格相差巨大”问题的提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称很正常。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价格决策和监管者认为“很正常”,当然也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切实做法了。

  就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来说,这项旨在降低药价的举措,现实中被人为扭曲。早在2008年,四川省成都市政协委员李星炜就提交了《关于“改革现行药品招标制度,防止垄断和腐败”》的提案,在提案中,李星炜委员直陈现行药品招标制度的5大问题:一是强调了采购方(政府/医院)的利益,二是强化了采购方(政府/医院)的垄断地位,三是权利加剧了招标官员和专家们的腐败,四是采购方不能真的代表了患者利益,五是药价高的根子不在生产商,而在于医疗垄断。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去年更是直接说“政府不要推卸责任”。问题早就被发现了,但“补丁”到现在也没有打上。

  世界上医疗卫生事业搞得好的国家,各有各的可取之处,特别是他们对药价调控权的坚守,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美国的药品价格由制药企业与销售商、社会健康维护组织与医院、保险公司和联邦政府联合谈判定价,并受《药品竞争法案》和《处方药竞争法案》的约束;英国制定了对制药企业出厂限价的制度;法国几乎所有处方药都进入了国家医保报销目录,一律由政府来定价,另外法国政府还有一套药品强行降价制度;俄罗斯通过《药品法》和《关于调整药品价格的决定》,限制药品价格上涨指数;日本和法国差不多,所有处方药均进入医保目录,大体共有15000多种,实行政府定价。

  只要我们仔细看看国外的经验,你就会发现,治理药价虚高其实并不难,只要改革现行药品招标制度,根据药品批号,把所有处方药都纳入政府定价系列,形成一个包括消费者(患者)、医院、药厂(药商)、政府、保险公司在内的真正均衡的五方利益,并制定完备的法律进行管制,真正让百姓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不仅药价虚高的问题可以解决,看病贵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