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很不正常的“药价很正常”

2010年03月16日 07:48   来源:新华网   邓海建
    近日有网友曝光一张药品订货单,相差数据让人惊讶,出厂1.2元零售卖到18元。记者调查发现,在药品销售流程中,营销终端获利最高。而对同一种药在不同药店价格相差巨大现状,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称很正常。(3月15日《京华时报》)

    药价虚高之弊,已经是公开的秘密。附加在虚高药价上的加价链条,无异于盘剥民生的“吸血蚂蝗”,寄生于其间的利益群体靠渠道、靠潜规则、靠暴利之手维系着药价体系。至于“出厂1.2元零售卖到18元”等现象,只怕是没有最离谱、只有更离谱。

    高药价、高回扣、高利润——“三高”之间,公众养活的不仅是医务成本,还有更多寄生其间的“营销代表”。药价虚高的症结,说白了就是医疗卫生行业普遍存在的商业贿赂等腐败问题,尤其是“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成了药价虚高的温床。那么,这个药价究竟正常不正常呢?

    如果从抽象的市场主义来看,这当然没什么大不了的,出厂价和零售价有个差额是很正常的现象,比如国际奢侈品市场的一个包包、一瓶香水,差价又何止十倍百倍。但问题是:一者,药品在某种意义上属于必需品,需求弹性小,而且是没有替代品的必需品,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相对弱势;二者,我国医药市场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市场,计划审批控制性强,职能部门对高价负有直接责任;三者,药价直接对应着群众的生命健康权,这是最底线的公民权益,再说,相较于国民平均收入,虚高的药价已经成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路上的拦路虎。

    药价高烧不退,其实并不是什么制度或体制难题,关键恰恰是价格决策和监管者对“药价很正常”的深以为然。既然药价很正常,自然不需要在价格上动刀子、想办法;既然药价很正常,“看病贵”也就成了矫情的民间话语。联想起前两日,全国两会上一位山东委员在接受采访时却称,“医药分家是对医疗改革的曲解,医药分家保证不会成功”——由是观之,此类怪论似乎并不是药企老板的一家之言。

    药品不像商品房,大多是在公益性医院贩卖出去的,无论从源头看、还是从销售终端看,价格管制或整顿总不是什么难事,诡异的是,医药领域爆出的丑闻一桩接着一桩,潜规则弄到路人皆知的地步,奈何虚高的药价还是难以撼动——很不正常的“药价很正常”,让公众领教了医疗体制改革的艰难,更暴露出药价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该管的没有管。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