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A股短期调整不必过度悲观

2010年05月14日 08:13   来源:证券日报   赤择远
    当前多项的经济数据都说明,中国经济仍然处于高增长的进程中,而通货膨胀虽有抬头,但属于温和可控。随着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阵痛也逐步显现,比如房地产市场即是如此。

    股市作为一个信息和信心市场,对于政策信号以及调结构阵痛做出反应也是正常的。但从4月16日至5月13日近一个月时间里,沪指大跌450多点,还是令人深思。其中有些表现恐怕与经济整体向好的趋势有所背离。

    房地产调控、货币政策收缩等因素导致资金离场,被普遍认为是导致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我们正视短期内A股市场因货币政策收紧等而承受压力的现实,但也无需过度悲观。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前景,以及上市公司强劲的基本面,都决定了市场下行空间可能比较有限。

    我们看到,4月份CPI增速基本符合预期。虽然同比上涨2.8%,但这属于结构性价格上涨,仍属于温和上涨,央行不会依据一个月CPI的短期变动,就轻易运用加息工具。即使加息,也会考虑满足经济发展以及调结构所需的“合理流动性”。目前,市场流动性仍然充裕。4月末人民币贷款增加7740亿元,基本符合贷款投放进度,信贷扩张势头仍然较强,市场流动性仍然充足。对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市场前期已有所反映,市场冲击也已逐步消化。

    此外,我们看到近期也出现了产业资本增持的信息。虽然增持数量较小,但毕竟向市场传递出产业资本已开始出手的积极信号。大股东增持可视为是看好公司长期发展,已经基本认同目前的市场价值。

    股市中出现与经济基本面相背离的一些表现其实是对政策的理解不同所致。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频频出台,市场担忧情绪不断升温,担心调控可能对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受此影响,房地产调控引发部分机构投资者集体抛售地产股,机构权益仓位水平普遍较一季度末有所下降。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调控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让市场更加健康,这符合今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

    对于股指期货的“助跌作用”,也需客观看待。股指期货只是一个工具,它可以促进现货市场价格发现,帮助机构管理风险、资产配置。它反映的是现货市场的情况。决定期指的根本因素,最终仍是现货市场。它动不了股市的“奶酪”。

    从境外经验看,期指推出前一个月,市场会经历一段上涨,在正式推出后,现货市场多经历10%至15%的下跌。观察我国股指期货推出前后大盘的表现,基本上也符合这个规律。

    总之,对于目前股市的持续调整,我们不必太悲观。因为我国宏观经济依然向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继续显现积极信号,经济中长期健康增长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