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劳动报酬比重下降”蕴含的风险

2010年05月13日 07:3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张贵峰

  中华全国总工会官员日前表示,中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新京报》5月12日)

  其实,“与劳动报酬比重持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并同时构成这种下降原因的,不只是资本报酬比重的上升,也包括政府收入比重的持续增加。10年前的1999年,全国财政收入才刚刚突破1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13%,但到了10年后的去年,全国财政收入已接近7万亿元,增长了6倍,占GDP的比重也已超过20%。

  众所周知,在GDP这个“大蛋糕”确定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资本、政府拿走得太多,必然意味着“劳动报酬”所能拿到、分享的将更少、更微薄。就此而言,劳动报酬比重所以持续下降,不仅在于资本的强势——如张建国所说的,“集体协商机制建设还存在诸多困难”,也在于政府权力的强势——一方面,面对政府的种种汲取行为(如征税、收费、罚款等),普通居民劳动者缺乏必要的博弈能力,另一方面,对于不断增加的巨额政府收入如何合理使用、充分回馈民生,以便更好地发挥二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劳动者同样也缺少有效的监督制衡能力。

  “劳动报酬比重下降”及其所预示着的劳动者权益和地位的弱势,显然蕴含着巨大的社会风险。首先,从收入分配角度看,这将导致整个社会各种“分配性冲突”的加剧。比如,劳资纠纷、收入争端的增多,“据前两年的不完全统计,因收入分配和保险福利问题引发的劳动纠纷占劳动纠纷的65%以上”。

  而从进一步看,这种社会风险,实际上还包括对整个社会长远内在发展动力和源泉的潜在严重挫伤。劳动实乃一切社会财富所以能被创造出来的根本源泉和基础性动力——没有劳动,一切财富将无从谈起,更无所谓收入的分配。而“劳动报酬比重持续下降”的现实无疑又意味着,在各种分配要素(权力、资本、土地等)中,“劳动”参与分配的地位正在日趋边缘化,变得愈来愈无足轻重、不值钱。这种情势下,劳动及劳动者应有的体面和尊严,势必极大受挫,不再被人们看重,甚至成为摒弃、逃避的对象。有调查显示,在10~20岁的青少年中,最受青睐的职业是老板或商人(19%),其次是公务员(17.5%),而仅有3%的青少年愿意做一名“普通劳动者”。

  这种劳动价值的式微和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反过来势必又会恶化社会收入分配的乱象——如有媒体日前总结的“五色收入”——除了合法的“白色收入”(即劳动收入)和金色收入(财产性收入)外,或者非法、或者不德、或者性质暧昧的黑色、血色、灰色收入,正在大行其道。然而,我们需要迫切追问的是,在如此五色炫目的收入分配格局下,劳动不再光荣、体面,社会财富创造的源泉是否会从此渐趋枯竭?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