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正在改变经济发展与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
2010年04月26日 09:39   来源:天津日报   

  编者的话:日前,天津市社联、国家“985工程”南开大学循环经济哲学社科创新基地举办了“低碳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邀请了京津知名专家和有关实际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与会专家除去对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等进行理论梳理,还重点就低碳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低碳经济引发公众生活方式变革、低碳经济使天津更宜居、构建“低碳天津”等问题进行认真研讨。

  1 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异同

  南开大学国家“985工程”循环经济创新基地首席专家朱坦教授认为:低碳经济是近年流行起来的一个新概念,它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二词在本质内容上是不同的。

  “循环经济”一词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它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

  “绿色经济”一词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本产业链,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新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低碳经济”一词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提出来的。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

  朱坦教授认为:在内容上是互有重合、彼此交织的。它们具有相同的系统观,即人类和自然界相互依赖、互相影响;也具有相同的发展观,即经济发展要在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同时也具有相同的生产观,即节省资源的投入,提高利用效率,清洁生产;更具有相同的消费观,即物质适度消费、废物尽可能的循环使用。它们都没有停留在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一般性关注上,而是深入剖析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揭示资源和环境问题与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联系,探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传统理念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深刻影响,寻求通过发展模式的创新与人类环境价值观念的革新,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但是,三者之间也存在着区别,它们在内涵的核心、研究的侧重点、实现途径等方面存在不同,各有各的特点。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使各种物质循环更好地被利用起来,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它以无碳、低碳能源为基础,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保护人类家园——地球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选择、最佳体现与首选途径,同时又向绿色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发展绿色经济要求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是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天津城建学院副院长王建廷教授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天津理工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健教授认为:低碳经济是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开发、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 低碳经济对整体经济发展方式影响重大  

  李健教授认为: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低碳经济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影响到我们的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

  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说,它向人们提出了诸多经济生活低碳化的要求。如城市是能源终端消耗的重点区域,低碳经济促使人们越来越注重与经济生活相关的城市建筑物、基础设施和交通工具用能方式的低碳化。这包括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从城市公交到地铁轨道工程,形成立体化的城市交通体系,以控制私人汽车的快速增长。同时,通过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的出现,还促使人们更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城市低碳建筑,并通过财税政策鼓励开发商和消费者投资、购买低碳节能建筑。此外,还影响到我们对城市居民集中供能、供热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在增加城市优质清洁能源供应比例的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从经济活动的角度说,从生产到消费都会遇到低碳问题。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因此,人们正在把低碳产业纳入我们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从前瞻和全局的角度确立我们低碳产业体系的发展思路。在我们的工业体系中,低碳化促使我们越来越注重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和高端产业,比如节能环保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等,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运用脱钩发展理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增长脱钩)来构建我们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使城市经济结构与低碳工业结构相嵌套,形成一个低碳经济系统,这样既能推动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又能实现低碳标准,使企业、城市获得双向效益。在加快我们工业低碳化进程的同时,低碳化还促使人们开展低碳经济的综合实践,建立典型低碳产业示范园区,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中国再生资源协会副会长、南开大学中国再生资源研究中心刘强研究员认为: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的低碳化发展。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是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的低碳化发展。天津市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作为一座正在开发中的“城市矿山”,是与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新区的动脉产业相辅相成的再生资源产业宝地,正在成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目前已形成100至150万吨/年的产业规模,在我国再生资源产业中位于前列,为天津周边地区每天提供40万吨的原材料铜、15万吨的铝、20万吨的钢铁和20万吨的橡塑材料,为缓解北方地区特别是天津市铜、铝资源紧缺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津市作为一个再生资源大市,利用这些再生资源与利用原生材料相比,减少了能源消耗,降低了污染排放。

  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主任宋雨燕博士认为:走低碳发展之路是全球各国共同的发展方向。

  我国政府已明确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家的长远战略,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做出的“五个下功夫、见成效”的重要指示精神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天津开发区作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始终积极探索促进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和可持续市场化运作模式,取得了较好绩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为进一步发挥示范与带动作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日益突显的环境容量问题,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经济成为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低碳经济作为区别于传统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何在一个已建设25年的工业园区中加以推行,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已成为推进天津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3 低碳社会与大众生活方式变革 

  朱坦教授认为:低碳生活方式是尽可能避免消费那些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商品和服务,以减少温室气体产生的生活方式。

  这种完全新型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在服饰、饮食、日用品、建筑、交通、行为等方面抵制旧有生活陋习和奢侈消费,从全新角度把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引向正确的方向。在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引领下,为实现城市生活的低碳发展,人们需要改变以往的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这种完全新型的低碳化的公众出行方式、消费方式和居住方式,会对社会公共生活的低碳化产生重要影响,它鼓励人们多多使用公共交通,更多消费低碳产品,引导选择居住在公共住宅,推动树立能源节约理念,而这些都是新型低碳社会的重要方面。

  另外,要尽快在公共生活中建立起推动全社会树立崇尚自然、崇尚环保、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一方面要大力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建立居民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低碳消费模式。结合发展经济水平和消费需求,确立低碳消费模式。这就需要增强宣传力度,增强居民节约资源和低碳意识,树立低碳消费观念;鼓励单位和个人使用节能环保低碳型产品;引导居民选择低能耗的出行方式;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引导资源节约,惩罚浪费行为;建立生活物质循环利用网络,创建低碳消费和生活环境。更要发挥政府的导向示范作用,实施政府绿色采购;编写低碳生活手册,加强各类学校和媒体在低碳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大力提倡低碳生活方式,需要引导人们在衣、食、住、行、用各方面从传统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减少“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广泛开展低碳机关、低碳企业、低碳社区、低碳宾馆等低碳创建活动,提升公众的低碳生活意识。

  李健教授认为:消费低碳化是未来公共生活的主流和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很多“便利消费”、“过度消费”和“面子消费”等不环保的消费方式,它们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主要来源。联合国环保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说:“在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低碳生活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生活倡导的是一种公众环保和社会责任理念,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责任。因此,在我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要大力宣传低碳生活方式,开展低碳社会的构建活动,动员社区居民和村镇居民去实践低碳生活,随时随处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4 低碳化发展使城市更宜居  

  天津城建学院副院长王建廷教授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生态城市是相辅相成的。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特别是温总理在会上代表我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引进低碳经济模式,对于在更高层面上建设宜居城市至关重要。低碳经济支持下的生态宜居城市的核心,是实现“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生态城市是相辅相成的,也即低碳化发展成为生态城市发展的模式,生态城市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载体。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必须看到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生态城市不能一蹴而就,必须要考察和解决低碳经济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关系,克服生态城市建设中表面化现象严重、生态意识普及推广不足、政府对生态城市建设管理力度不强、生态城市内部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生态城市规划不合理、缺乏科学的生态城市评价标准等问题。

  天津在发展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建设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具有了一定的优势。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使天津具有得天独厚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优势;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具有国际水平的样板;2009年我市节能减排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左右,提前一年完成国家“十一五”考核指标;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建筑示范等有了新的突破,这些都为天津的低碳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应当充分借鉴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理念,通过建立新型的国际技术和经贸合作机制,开拓城市生态产业道路,通过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先导的科技创新引领,开拓生态环保领域的国内外市场,实现天津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构建高层次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国际一流的生态型产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体系,使天津参与到大范围的国际合作与分工中来,实现绿色生态产业的高速可持续发展。依托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政策支撑,吸引国内外高端低碳人才进驻我市,形成生态环保领域的人才优势。

  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谢华生教授认为:如何将我们生活的环境建设成为生态优质的居住地,一直是我们追求“诗意地居住”的人类居住梦想。

  现在,生态天津的建设正在使我们一步一步地朝着这一梦想迈进。2006年7月,国务院在对我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明确定位为生态城市。2007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天津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到2015年全面建成生态城市,随后制定了《2008—2010年天津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2009年年底,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全力构筑生态宜居高地的目标。2010年年初,胡锦涛主席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天津团讲话中强调,要真正把天津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目前,生态市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和“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也已启动。

  现在,低碳经济又为推进天津生态城市建设增加了助力。低碳经济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关系十分密切。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以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自然、城、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的结构。低碳发展是在不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发展低碳经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逐步使经济发展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保障能源安全,并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它涉及能源、产业、建筑、交通、消费、技术、政策、管理等城市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低碳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纵深发展。具体地说,“低碳”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化和发展,并通过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低碳指标化来实现。从天津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上说,其中已包含了一些低碳指标,如“城市单位GDP能耗”、“第三产业占GDP比例”、“森林覆盖率”、“湿地覆盖率”、“公共交通分担率”等。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低碳发展的大多数指标尚需添加到生态市建设的指标体系中。

  5 构建“低碳天津”任重道远  

  市社联党组书记李家祥教授认为:对于天津社会科学界来说,为建设“低碳天津”做出贡献,既是责无旁贷的职责,又是重要的现实任务。

  一是要更为重视低碳经济问题的研究。党和国家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正是其中的一项突出任务。这有可能成为我国当前应对国际经济贸易和技术领域新一轮竞争的核心政策。此方面提出了众多课题,我们的研究尚未达到成熟阶段。社科理论界必须高度重视,不断有大的作为。二是更为重视为天津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智力支持。天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在节能减排上实现新突破。市社联正在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研讨活动,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天津社会科学界应积极参加、献计献策。三是更为重视向全社会宣传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新模式和体系,必将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广大市民提升理念、积极行动,才能保证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市社联在设计今年举办的第八届社会科学普及周时,已在编辑宣传读物和安排报告讲座之中突出安排了这方面的内容。社科界的专家在加强宣传普及方面同样要做出自己的贡献。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环评中心主任赵树明正高级规划师认为:构建“低碳天津”已成为我们的新使命。

  近年来,天津的发展进入了环境与发展全面转型时期,迫切需要以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着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人居环境品质,为北方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提供示范。为此,构建“低碳天津”已成为我们的新使命。在我看来,(1)构建“低碳天津”,必须大力提高中心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天津中心城市包括主城区和滨海新区,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地区,面临着的首要环境问题就是城市生态服务功能。该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分析计算表明,1995年至2008年,除耕地和水域生态供给与生态需求基本保持平衡或略有盈余之外,其他生态资源:如化石能源用地、牧草地和林地均已出现供不应求的趋势。要削减生态赤字,就要建立新型近郊生态农林关系,培育区域、城乡、海陆一体化的高效城市森林体系,探索绿色经营实践模式,实现绿网、水网交融发展。(2)构建“低碳天津”,必须加快调整天津工业能源供应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工业走过的“集聚—扩散—再集聚”的布局演变历程表明,环境要素对于工业发展与布局演变的影响与关联程度由弱到强。为此,要坚持集约发展,规范引导布局调整与产业准入机制,促进产业集聚;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合理安排热电项目建设时序,科学安排技术节能、结构节能和管理节能措施,改善大气环境质量。(3)构建“低碳天津”,必须积极倡导市民适碳消费出行方式。人均“碳足迹”取决于人口数量,经济总量,能耗强度和单位能源含碳量等变量。居民生活减碳空间很大,加强消费出行方式的引导是碳减排的主要途径。如夏季空调温度保持在24至26摄氏度之间,就可节省电费5%至10%,每个家庭每年可减排CO2约0.3吨。为此,我市要鼓励市民主动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选择若干个低碳家庭试点,推行简易的日碳排放核算流程表,让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市民心中。有理由相信,我们一定会圆满地完成历史赋予的构建“低碳天津”的新使命。 (丁大同整理)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