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车辆隆隆驶过山腰上的村落,救援物资继续源源不断地运抵。崭新的帐篷教室里,复课的孩子们大声朗读着课文。街头,电力和通讯服务基本恢复,银行、商店、邮局等开始重新经营……”这是玉树地震发生仅6天后,中外媒体在位于震中的玉树县结古镇看到的情景。而与此同时,玉树重建方案业已出台,玉树的新生已悄然开启。
突如其来的灾难,再次检验了中国的应变能力和综合实力,从汶川到玉树,从大震后的救援力度到灾区的恢复速度,再到重建效率,让全体中国人一次比一次深刻地体悟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
改革开放30年创造的物质财富,是中国抵御和战胜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尤其是重大灾害的基本前提和保证。2007年-2009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达到了246619亿元、314045亿元、335353亿元,全国财政收入分别达到了51304亿元、61330亿元、68477亿元。殷实的国库,使得国家面对两次强震,都有条件最大程度地兑现“救援以人为本、不抛弃不放弃”的庄严承诺,有条件在短时间内投入巨资全力支持灾区。
同时,经济发展也提高了更多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民间财富逐渐累积,个人和企业愈发有经济基础去献爱心,愈发有强烈意愿为灾区出钱出力。最直观的例子是,汶川地震后的第9天,全国捐款捐物已逾百亿,而“情系玉树 大爱无疆”抗震救灾晚会在短短三个半小时之内就募集到了21.75亿元人民币。
大灾无情,救灾靠的不仅是善意、热情和勇气,更是国力。可以说,没有30年来脚踏实地发展经济所成就的综合实力,就没有一次次抗震救灾中坚实的物质保障;没有30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就没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国家管理能力;没有30年来对生命的日益尊重,就没有蓬勃成长的公民意识和参与精神;没有不断提升的大国自信,就没有救援体系的更加开放,相关信息的更加透明。
在高效救灾实力的背后,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的制度优越性。在集中统一的决策指挥系统下,无论是救援体系的快速反应程度,还是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资源调配能力、运输协调能力,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事实说明,只有在制度保障下的有机行动,才能提供及时的救援和有效的重建。从国际媒体的一片惊叹声中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不仅已经被国内公众所认同,也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肯定。
有力、有序的救援与重建表明,中国拥有抗灾救灾的实力,更有迅速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能力。抗震救灾留下的精神遗产正转化为一整套制度,更加凝聚起中国人众志成城、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信心。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