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怕民企被国企通吃

2010年03月24日 14:25   来源:光明网   邱林

  出乎意料,“国进民退”这场始自学术界的少数人的言论,竟会逐渐演变升级为事关中国是改革还是倒退的体制之争。2009年上半年,提及国进民退这个名词,尚称之为“局部行业和地区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现在发生一种情况叫做国进民退”;而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已经有人用“国进民退大潮”表述这一现象。(2010年第11期《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企业家》杂志曾进行了一项针对企业高层的问卷调查,结果认为近年来存在国进民退现象的比例高达72.73%。偏偏2009年又发生了几件大事。从“方兴地王现象”到“中粮入股蒙牛”,从“山钢吞并日钢”再到“山西煤矿重组”……只要有国有资本介入的每一桩并购重组事件,似乎都成为了国进民退的有力例证。

  到2009年底,有人甚至称,国进民退已经到了令人不可承受的地步。学术界对国进民退的质疑,已经从探讨国企、民企如何共赢,拓展至呼吁给予民企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甚至有人担心改革会倒退。不论国进民退究竟是伪命题,还是现实存在,这一问题俨然已成国民焦点。

  一些学者将现在国有经济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行业“定义”为“国有垄断行业”,将处于这些行业的国有企业“定义”为“国有垄断企业”。这种分析是有现实依据的。例如5年前,国内钢铁业的增量有三分之二来源于民营钢企,而如今,许多民营钢企却成为国企的“盘中餐”。去年9月上旬,山东钢铁集团吞并民营企业日照钢铁集团就是典型的例证。

  在表面上看来,山钢吞并日钢或许是国内钢铁业重组当中的“重大成就”——提高了产业集中度。不过,这种吞并事件却受到业界内外的质疑。在国内某著名网站的一项调查中,逾8成网民认为,2009年上半年亏损12.85亿元的山钢吞并同期盈利6.6亿元的日钢是典型的“强买强卖”案例,并支持“钢铁行业重组应该遵从市场规律”的观点。

  出现盈利民企被亏损国企吞并的事,这只能说明,现在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何其恶劣,在国进民退的经济大潮中,市场已经容不下一个优秀的民营钢铁企业了。虽然日钢从来都不心甘情愿被山钢吞并,可是又很无奈,几番挣扎依然无济于事,甚至面临银行断贷、环保部门叫停开发项目的危险。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底国家出台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资金大都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上,民营企业难以涉入其中,而被经济学家们认定为4万亿绝大多数给了国企。的确,许多国企正是凭借国家给予的大量资金,利用当前时机肆意扩张,在钢铁、房地产、航空、能源、水务等一系列领域空前压缩民企的生存空间。

  而且某些国企的扩张甚至到了利令智昏,全然漠视国家和政府领导人三令五申的可怕地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严厉抨击开发商制造高房价,国务院也三令五申要抑止房价高涨。然而,就在全国“两会”闭幕的第二天,即3月15日,北京成交了6块土地,总金额达143.5亿,而三家央企一天之内三创“地王”。这件事被媒体指责为一桩非常恶劣的案例。

  在学界号称“吴市场”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近来在不同场合大声疾呼,政府的4万亿振兴计划已产生对民营经济的排挤效应,市场并不仅仅属于国有企业。现在的重组并不是以市场为导向,体现的并不是优胜劣汰,国企拿着国家的注资和银行的优惠贷款来并购,这样的资源分配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都是不合理的。

  不过,吴敬琏的呼吁能否被政府管理部门认同,但他的观点说到了点子上,即国企与民企应有职责之分,国企要务正业。国企不应以自身拥有的巨大政治、经济优势,对不必涉足,也不应该涉足的领域进行通吃,而应给民企一定的生存空间。否则,一旦监管失效,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不言而喻。届时最大的牺牲品将是全体国民的福祉。国企因为过于强势,往往不需要考虑消费者主权,可以唯利是图。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进民退并不可怕,怕的是像蒙牛、日钢这样的民企被国企通吃。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证明源于改革30年来改革开放政策将受到挑战。因为强化国企的垄断地伴,将会大大削弱市场竞争的基础。在中国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市场基础尚未巩固的情况下,这一走向的发展有可能使中国偏离市场经济的轨道,甚至出现经济改革的倒退。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