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收入分配改革剑指被“溺爱”的垄断国企

2010年03月13日 07:13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子房先生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无疑是当下社会大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从平均工资统计数据屡被热议,到网友论坛“晒收入”日渐流行,无一不指向这个问题。在今年两会上,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讨论也在逐渐升温。

    1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的提案办理协商会上指出,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长期没有得到缓解,例如垄断行业的国企以国家的“长子”自居,却不管“家里的穷人”,民众对此意见很大。(3月12日  中国经济网)

    笔者浏览各大新闻网站,张委员的看法得到了大多数网友的赞同。不可否认,近些年来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其背后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垄断。“垄断国企吃肉、全社会跟着喝粥”的说法,使得垄断国企成为众矢之的。

    国有企业,顾名思义是国家的企业、人民的企业,其资源、资产、利润理应归全体国民共有。国有企业中的任何一分子,只有使用管理的权利,没有直接享受的权利。多年来,国企尤其是垄断国企享尽各种“超国民待遇”,巨额资金、政策性优惠、垄断性资源等为其积累了大量的利润。可以说,国家对“长子”是无以复加的“溺爱”。

    但是,就在垄断国企纷纷扎堆世界500强的同时,荣耀光环的下面是大众对其履行社会责任不利的指责。很多资料显示,垄断国企上缴的红利实质上大多数没有用之于民众,其利润沉淀在企业内部,或转化为新的投资,或用于它途。

    尤其让公众诟病的是,垄断行业利用独特的优势为自身谋利益,在内部分配上“近水楼台先得月”。尽管有关部门多次提出有关约束规定,但未能从根本上遏止高福利的现象。不论从新闻报道中,还是网友发帖中,垄断国企天价吊灯、职工超高年薪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不断加剧着人们心里的不平衡。

    众所周知,收入分配格局的失衡是制约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瓶颈之一。国强民不富,改革成果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要突破现有的利益格局,还富于民,最好的切入点莫过于通过规范垄断行业的收入,向全民分配红利。

    当然,我们需要国有企业来垄断某些行业,根本原因是它们“关系国计民生”。但是,成立垄断国企为的是公共利益,而不是为了个别企业的利益。正如很多专家学者呼吁的是,在不改变国家对垄断国企管理格局的前提下,将垄断国企的股票平均分配给国民,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国民的利润分享。

    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办国企是为了弥补市场的不足,是为了更好为广大人民服务。如今,收入分配改革在中央支持,学者建议、民众期待下已是箭在弦上,解决此问题不妨就从垄断国企入手。

(责任编辑:侯彦方)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