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是对房产的反思

2010年03月24日 14:24   来源:光明网   肖静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颠,风雨不动安如山。”一千二百年前,杜少陵面对被秋风所破的茅屋发出了千古一叹。

  而今,一座座大厦如海市蜃楼一般拔地而起。房价像增函数一样不停地涨,开发商笑得脸开了花,于是地球也不断地开花,处处要拆迁,处处是爆破,处处在开盘。

  不管晏殊再怎么上高楼,相信也望不尽天涯路了,因为能够映入眼帘的,除了高楼,还是高楼。

  这是否可以称为是经济发展给我们的恩惠?

  发展是好,可持续发展更是好。

  我们在这个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来来往往,见证了5月12日地球的狂怒,也坐在电影院里看到2012年人类的恐慌,终于,人类似乎像罗丹手下的雕塑一样,在哥本哈根开始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开始思考自己能给子孙后代什么,或者至少,思考怎样才能不用尽子孙后代的资源。

  “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提及低碳和新能源。今年的一、二号提案更是被“低碳”独占。《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正由发改委制定。

  于是,“低碳”,成为了热门关键词。

  全球30%能耗在建筑业和住宅消费里。万科老总王石说道,“未来全球低碳经济,房地产企业责任重大。”

  于是,地产业从教育概念、地铁概念、CBD概念、旅游概念、综合体概念等等称谓也演化到了“低碳地产”。世界人民恨不得拍手庆贺了。

  是的,“低碳”的确是对房产的反思,然而“低碳房产”真的那么有效么?那可不一定的了,世界人民可千万不要拍手庆贺,一激动呼出的二氧化碳可又增加了一倍呢!

  09年12月,“2009住交会第五届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论坛”的主题是“寻找绿色足迹、推动低碳人居”。低碳就是绿色?低碳就是节能?我看未必。

  美国房地产行业已有《美国绿色建筑标准LEED》认证,这个认证在实践和执行上已经相当成熟,在中国,2006年也颁布了《中国绿色建筑认证》。但是关于“低碳房产”的界定,国内并没有清晰的定义,所以我们虽然反思了,但似乎仍旧并没有想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各个地产商却按照自己的理解行动起来,国家宏观形势是这样的,怎能不响应?国家形势是这样的,响应怎会没有钱赚?万科集团在今年就曾提出要将新开工住宅的绿色标准纳入其中。位于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的国奥村,也是一个知名的超低减排建筑。那么这就是“低碳房产”?我不知道,神仙才知道。

  而围绕着低碳房产的第二个重大问题,就是节能建筑的高成本。资金的一次性投入与节能回报的持续性回收,这两方面的主体并不一致——资金是由开发商投入的,回收却由业主享受。开发商会愿意用自己的投入去为业主创收么?除非开发商看破红尘,视金钱如粪土,这个命题当然不存在。那么地产商一般不会轻易触碰“低碳”的,一旦触碰,相信我们又要望开盘价兴叹了。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人类确实是在认真考虑产业结构转型的。3月23日,奉贤南桥举行了“2010上海低碳城市高峰论坛”。众多中外低碳城市、绿色建筑方面的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低碳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为南桥新城的低碳建设出谋划策。在上海建立起一个“低碳”新城?理念很好,我们且期待着它的诞生真的能够为“低碳房产”做出表率吧。

  吹响了低碳地产“集结号”,奏响了低碳地产“进行曲”,还得真正积极地行动起来,制定出“低碳房产”的标准,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才能共同携手建造一个绿色、低碳、健康、循环发展的生存环境。这样,我们不必担心看不到2012年12月22日的太阳的。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