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现代化,不是GDP的独角戏

2010年03月23日 07:56   来源:钱江晚报   董碧辉

  现代化,一个多么熟悉的词,它曾是刻在我们心头的一道奋力追赶的标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多少省市百舸争流,千帆竞渡,造桥修路建高楼,抢着垒工业文明的一砖一瓦,在这一场无声的比赛中,广东东莞将率先撞线。东莞市副市长江凌称按照2006年定的标准,今年基本跨进现代化大门。

  现代化就这么轻易地实现了?从当时设定的指标来看,人均GDP、城市化水平等多是从经济角度来度量现代化,当时提出2010年珠三角的人均GDP要超7000美元,东莞10000美元。这一目标能够实现当然值得欣喜。但是就此放言现代化的城池已被攻陷,为时过早。现代化不仅仅在于经济的发展,在于生产力的解放,更在于人性的解放,在于人的现代化。

  东莞本地的一位医生在接受采访时就说道,政府要现代化,“公务员的思想要改变,要以人为本而非高高在上,共同向着老百姓想要的方向去做事。”官员们自身实现了现代化了吗?光想着追求GDP,有没有真心关心治下的百姓的疾苦?什么信息都不公开,出了事捂着掩着,这样的政府部门,离现代化的要求远着呢!

  “现代化?我还是一个月1100元的工资,感觉跟以前没有什么变化。”一位东莞的外来打工者如此评论。是啊,人均GDP是很高,但是还有很多人的收入在最低工资标准附近,连现代化的边也挨不到,人家要的不是现代化,而是去贫困化。他们没有居住的自由,没有休假的自由,没有迁移户籍的自由,这种种桎梏之下,谈现代化多少显得有点奢侈。

  钢筋水泥,高楼大厦,工业建筑的丰富带来的确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荒芜。我们的内心能否找到一个足够现代的空间来惬意地安放呢?还是像《摩登时代》里的卓别林一样,是只知道日复一日拧螺丝的机械人?

  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文化上的人性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发展,这些都是现代化应该包含的丰富内涵。现代化不应着落在几个GDP数字身上,而应着落在人的身上,人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法制意识和文化道德水平没有一定的高度,所谓的现代化只是个陷阱。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