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在2010年《社会蓝皮书》发布会上预测说,到明年年底,中国人均GDP将接近4000美元。(12月22日《人民网》)
按理,我国即将挤入GDP人均4000美元俱乐部,提前十年实现并超越了2000年确立的目标应该是一件让百姓高兴的事。然而,纸面上的数字并不代表百姓的真实感受。这不,据环球网调查显示,截至到23日上午10点,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为,人均GDP数字与自己的生活水平没有太大关系,多数网民甚至认为人均GDP数字与实际生活水平不符,更有许多网民在看完“中国人均GDP明年底将接近4000美元”这则新闻后在网上留言,直呼自己“拖了后腿”。
据李培林分析,我国人均GDP提前达4000美元,一方面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是每年新增人口在不断减少。因为人口基数越大,分母越大,人均GDP水平就会偏低。另外还有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不可否认,GDP的增长,固然会带动职工整体收入水平提高,尤其是财政供给人员,但也应该看到:当前有相当数量的低收入群体收入和生活水平尚且跟不上经济的增长的步伐。这也是多数网民认为人均GDP数字与实际生活水平不符的重要原因,特别是与当前高速增长的GDP相比,通胀压力加大,普通百姓消费能力相对下降,难怪有的民众直言现在的生活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这也可以从我国居高不下的基尼系数看出,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基尼系数已达0.47,远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这也说明我国贫富不均呈扩大趋势。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应是每一个公民能够过上健康富裕的美好生活。“国富”之根本目的还在于“民富”。“国富而民穷”从来不是一个社会得以和谐健康发展的根本之道。中国历来有“官不与民争利”一说,十七大更是提出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因此,让利于民、藏富于民才是惠民的长久之计,这也是古今中外常采用的举措。无论是古代的“文景之治”,还是“贞观之治”,都是在“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的基础上,来维持长期繁荣的。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每到经济衰退期出现,也有通过减税让利等一系列手段刺激、恢复社会生产。就目前而言,中国的经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因此,实施还富于民政策,不仅会给民众带来福祉,更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同时,既可以刺激内需,又体现了政府的公共责任。正如北京大学研究员蔡志洲所说,人均GDP4000美元说明我们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成绩,是值得骄傲的。但中国的发展很不均衡,这就需要我们改革,应该让人民尽可能多地感受到GDP增长的好处。
只有普通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才会有更多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只有民富了,国才会真正的强盛起来,才能实现长治久安。相反如果财富越来越集中在政府手中,经济增长的好处越来越由政府享受,国愈富,民众收入在不能保证同等增长的情况下,不公平感就会愈强,这必然影响社会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