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按下葫芦又起瓢”食品安全问题,有必要在全社会重建一种有道德的商业精神。市场经济不排斥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但基本的道德要求不能松
经常在外“下馆子”的人,尤其是我们这些没时间自己下厨、习惯在路边“苍蝇馆”解决三餐的人,最近肯定有点后怕。日前武汉工业学院何东平教授一项关于地沟油回流餐桌的调查,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再次担忧。据统计,我国每年消耗油脂约2200万吨,其中15%约330万吨成为废弃油脂。(本报昨日1版)按照比例,你每在外面吃10顿饭,可能就有1顿碰上地沟油。谁敢保证自己没吃过?
虽然有人很自信,说这些年我们的身体已经被锻炼得“百毒不侵”了。但专家也说了,地沟油中的主要危害物黄曲霉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毒性是砒霜的100倍。虽然地沟油炒菜的“剂量”,还不至于立即置人于死地,但谁知道在各种癌症高发的背后,有多少是地沟油的“贡献”。
面对让人“杯弓蛇影”的食品安全问题,到底该从哪里破解?有人说需要严刑峻法,制售有害食品者要罚他个倾家荡产,甚至让其付出血的代价;有人说要加强政府监管,从农田到餐桌,把检测监督的网织得密些、再密些。这些当然都有必要,但仅靠这些,似乎还不能保证我们吃得安全。
之前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全社会付出的代价够大了吧。一个知名大企业,最后被破产拍卖,品牌不保,多年基业毁于一旦;制售有毒奶粉的人,有的人身陷囹圄,更有人“人头落地”,代价不可谓不大。但巨大利益诱惑下,依然不能阻止有人铤而走险。
至于有关部门的监管,即使前提是所有执法者都是尽职尽责的,但检测项目通常是有限的,标准往往是滞后的。三聚氰胺出事了,当初就说因为没有相关检测项目。好,后来加上了,但再冒出个“四聚氰胺”怎么办?具体到地沟油,可能经过高温分离、沉淀、过滤,常规检测根本查不出问题,但有害物质却一点不少。对此,专家建议,应该由政府统一收购处理餐厨垃圾,从源头上杜绝地沟油。这个办法可能治得了地沟油,但食品安全涉及环节众多,经手人无数,难保其他地方不会再出问题。专门立法也好,加强检测也好,都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安全过滤网。但百密总有一疏,有时候看起来滴水不漏的事,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漏得滴水不剩。
因此,要根治这类问题,还得从“人心”上下工夫,从道德上去求解。不能因为有了现代法律制度,有了科学的检测手段,就忽略了几千年的道德传统。
不管是传统商业,还是现代企业,乃至社会上各行各业,都得讲个职业道德。你要追求卓越、做大做强,那是更高的商业追求。但不制假售假,不以次充好,则是基本的商业道德。奶粉营养是否丰富均衡,是技术问题,但前提是不能把孩子吃病;饭店炒菜好吃不好吃,是手艺问题,但不能给人用可能致病的油。你是否违法先不论,但首先就违背了作为人的道德底线。
没有道德的商业行为,不仅害人害己,还会大大增加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那些制售地沟油的人,难保自己或家人不会成为其受害者,而人人互相提防,最终难有真正的赢家。这也是温家宝总理在谈及三鹿等事件时,一再强调企业家要有“道德血液”的原因。
被称为“经济学鼻祖”的亚当·斯密,写过著名的《国富论》,他之前还写过一本重要的《道德情操论》。经济学家茅于轼说,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但同时也是道德经济。法治和道德都是行为的规范,法治用以治坏人,成本很高,道德却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约束,它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不需要什么“执法成本”。
因此,根治“按下葫芦又起瓢”食品安全问题,有必要在全社会重建一种有道德的商业精神。市场经济不排斥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但基本的道德要求不能松。不管你是路边小贩,还是跨国集团,都应该有这样意识,一旦在关系生命的环节出了问题,就意味着道德上彻底破产,将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这种意识,不但要靠法治和监管来巩固,更要渗入到每个人的血液中。社会每个角色,如果都能守本分,恪守心中的道德律,就不会有此起彼伏的“地沟油类”问题。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