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食品“下乡”成为问题食品的新趋向。春节期间,《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走访山东、河南两省发现,山寨食品在农村市场已达泛滥的程度。山寨货要么是傍名牌,打擦边球,要么是贴上假标签,甚至有些就以“三无”产品面目赤裸裸地冲击农村市场。(中国质量万里行)
山寨食品泛滥农村市场,除了农民对假冒伪劣食品的防范意识不强外,关键就是农村工商管理部门对山寨食品的监管不到位。以至于在城市里只能偷偷卖的山寨食品在农村可以堂而皇之的进入超市、商店。面对充斥农村市场的山寨食品,一些收了钱的工商部门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监管职责,对山寨食品视而不见,甚至矢口否认其存在,这无疑极大助长了黑心厂商的气焰。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质检总局原纪检组长郭汝斌就“毒奶粉”事件表示,在现有的治奶流程中,各部门有各自的职责,“但不是有人引咎辞职,所有的问题就都是质检部门的。”此话虽有为质检部门开脱责任之嫌,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从吊白块、苏丹红、三聚氰胺被用作食品原料,到毒奶粉重回流通市场,质检部门虽然难辞其咎,但工商部门同样存在严重的失职行为。要知道,很多问题食品根本无须检验,单凭肉眼就能判定真伪和是否存在质量问题。这些问题食品能顺利生产并进入流通,工商部门的监管显然出现了严重漏洞。而监管部门之所以坐视山寨食品泛滥,除了存在权钱交易的黑色利益链外,关键是有关的问责制度不健全。
相比查处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黑心厂家,堵塞监管漏洞、严格问责制度显然更为重要。否则哪怕是将所有黑心厂家一网打尽,只要监管漏洞仍然存在,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黑心厂家必定会死灰复燃。只有堵塞监管漏洞,切断假冒伪劣食品流向市场的管道,才能真正将问题食品拒之于市场门外,保护消费者的健康不受损害。
要堵塞监管漏洞,首先就必须从基层工商部门查起。有效的监管应以严格问责制度为前提。对监管不力导致山寨食品在辖区大量销售的相关工商部门负责人应给予严厉处罚,以杜绝收钱放行或罚款放行的现象。与此同时,对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黑心厂家也应顺藤摸瓜,一查到底。如此方能彻底消除食品安全隐患,还百姓一张放心的餐桌。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