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国企高管薪酬不能只是一个传说

2010年03月09日 08:40   来源:红网   侯文学
    在政协会议上拥有众多“粉丝”、被媒体称为“麻辣委员”的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委员蒋洪,以执着、说真话和直言不讳著称。这次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他提出了“阳光财政”和“国有资产透明运作”两个提案。3月7日分组讨论上,在阐释自己提案时披露,他参加过一个银行的监事会,投票时他吃了一惊,因为他们“按惯例”把利润的20%作为高管的刺激,即拿出5亿元奖励100多人。(见2010年3月8日《新民晚报》)

    按照蒋洪委员提供的数字,人均奖金达500万元,这实在是个令人吃惊的天文数字。

    根据蒋洪委员谈到的情况,他参加的是银行的监事会。据此分析,5亿元的奖金无疑是分给国有或国有控股金融机构高管的,加上他们每人每年至少拿到200万元左右以至更高的年薪,年收入就可达到700~800万元。而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中,有的月工资只有几百元,加之国有银行具有垄断性质,金融高管拿这么高的年薪和奖金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这是因为,国有或国有控股银行是国家投资的银行,亦即全体人民的共有财产,并非金融高管自家的私人银行,凭什么他们就可以拿那么多薪酬和奖金?为什么不能拿出一部分利润进行全民分红?这种分配不公是显而易见的。

    包括国有或国有控股银行在内的国有企业之所以会拿到天价薪酬,关键在于薪酬制度不合理。既然银行属于全体人民共有财产,就该有国家和民众代表参加董事会,并参与制定薪酬分配制度,但事实并非如此。换言之,没有民众代表参加的董事会制定薪酬分配制度,就等同于金融高管给自己定高薪,包括战略投资者代表在内的董事会成员形成的利益共同体,自然都愿意拿到高薪酬。因此,时下国企高管薪酬不透明、成为业内机密,导致外人雾里看花也就不难理解了。同时,拿出利润20%激励金融高管的规定,也是导致天价薪酬的一个原因。如果说,当初金融机构坏账较多、盈利较少的情况下尚能说得通的话,在财政核销了大量坏账、银行轻装上市、盈利额大增之后,这个激励比例太高是不言而喻的。此外,国企管理机构监管不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社会对国企高管天价薪酬反映强烈的情况下,国资委和金融监事部门确实也有所动作,但蒋洪披露的情况说明,这一问题并没有解决好。

    对于广为为公众诟病的天价薪酬,一些人常常拿“与国际接轨”作为公众置疑的挡箭牌,并声称不给高薪就会“削弱国有银行竞争力”,不利于“留住人才”。这显然有些危言耸听。在全球金融海啸发生后,美欧一些金融机构纷纷破产,而中国金融机构未受到太大的冲击,其中关键的原因是我们的金融机构是相对封闭的,也就是说还没完全与世界“接轨”。既然如此,为什么偏偏包括银行在内的国企高管在薪酬上要先行“与国际接轨”?由此看来,国企高管薪酬不仅不能急于“与国际接轨”,而且还没有资格“接轨”。不拿高薪就会“削弱国有银行竞争力”的论调也很荒唐。银行竞争力靠的是经营业绩,而不是靠高管天价年薪。“留住人才”也是一种托词。原中石化董事长陈同海、建设银行行长王雪冰、张恩照、国开行副行长王益等因腐败落马,这些国企照样运转得很好。中国人才济济,最不缺的是官,不给天价高薪照样有人干。一些国企高管的论调和行为,是不是也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斥责华尔街金融巨头们的“无耻”呢?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的收入,完善监管办法。但愿这些措施能够早日出台并得到落实。对此,我们期待着。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