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调高个税起征点,别让穷人掏口袋

2010年03月04日 09:02   来源:红网   鲁开盛

  全国两会开幕之际,全国政协委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建议将现行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2000元”调整为“个人所得税起征参考点为5000元”。(3月3日《南方日报》)

  无疑,李书福委员的建议顺乎民心、合乎民意。与“给老婆发工资”、“关闭所有社会网吧”雷人之语不同,“个人所得税起征参考点为5000元”真实地反映了民众呼声。

  1980年的个税起征点800元,那时着实是一个让人仰视的数字。因为当时工薪阶层的月收入通常也就在五六十块到七八十块。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工薪收入才有了一个大幅度的增长。但这个时候通货膨胀随之发生,“钱不值钱”了。而直到2006年,才将个税的起征点调到1600元。此时,物价的攀升速度却更快。也正基于CPI的考虑,2008年再次将个税起征点调高至2000元。

  笔者记得小的时候,谁家有2000元钱可以盖三间大瓦房并娶媳妇。如今,2000元能做什么事呢?谁家指着月收入2000元生活的话,一家老小指定过得捉襟见肘。——这里还得引出另一个话题:个税是按照个人收入还是按照家庭收入?如果甲、乙两家均为双职工,甲家男3000女1000,乙家男2000女2000,按照现行的制度,同样的收入,乙家无需纳税而甲家却需缴纳75元的个税,显然有失公平!

  个税起征点的调整关乎社会公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已超过29000元——相当一部分人都得缴纳个税。大家伙儿都缴税,也就弱化了个税对社会资源再配置的职能。相反,个税却成了政府从工薪身上搂钱的耙子。

  财政部税政司2010年2月公布的我国“2009年税收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分析”报告披露,2009年,我国税收总收入为59514.7亿元,个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6.64%。工薪所得个税收入为2483.09亿元,占个税收入的比重约为63%。

  相对税收制度比较完善的美国,与此相对应的数字则为:在近几年的税收总收入中,平均约有43%来自个税。近50%工薪阶层所缴纳的个税仅占个税总收入的5%,而10%的高收入者承担个税的比重却达到60%之多。

  虽然我国与美国的国情不同、国民收入也大相径庭,但是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不容否认:个税是推进社会公平的一种有效办法,它采用削峰填谷的强制手段进行财富的再分配,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终极正义。

  不要埋怨老百姓舍不得花钱。这些年来,虽然财政收入一直超常增长,但是税收从经济增量中拿走了太多,从而造成今天居民消费不足、民间投资乏力。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马太效应也阻碍了民需的发力。由于大量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大部分工薪阶层生活负担较重,必须要为住房、教育、医疗等重头支出做好积蓄,在经济不乐观的环境下,大家消费小心翼翼也就无可指摘了。

  调高个税起征点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个税的初衷是从富人的口袋里掏出银子来接济穷人,但我们目前面对的尴尬现实是:这些个税的银子不是出自少数富人的口袋,而是出自相当多的穷人。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